人民币对美元周三出现大幅上涨,涨幅超过500个基点,创下了今年8月15日以来的新高。这一上涨是因为美国10月的通胀数据低于市场预期,预示着美联储的加息周期可能已经结束,这让人民币面临的外部贬值压力得到了大幅缓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大证券公司的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郑后成表示,美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核心CPI均低于市场预期,这表明美国经济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正在逐渐冷却。美联储进一步加息的概率大幅下降,这对人民币汇率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利好。

数据方面,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美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从上个月的3.7%降至3.2%,低于市场预期的3.3%;而环比则持平,这是自2022年7月以来的最小涨幅。同时,核心CPI同比从上个月的4.1%降至4.0%,低于市场预计的4.1%;环比上涨0.2%,也是今年7月以来的最小涨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胀数据公布后,美元指数直线跳水,周二收盘时下跌了1.5%。到了周三早盘,美元指数在104.1附近徘徊。随着国内外货币政策的分化、欧美暂停加息等因素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支撑,预计短期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在7.28-7.33区间内双向波动。

人民币的上涨也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同。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美国就业、通胀指标显示其经济前景趋缓,美联储的货币紧缩政策接近尾声。从长周期来看,美元可能会步入一个弱周期。同时,越来越多的指标显示中国经济修复动能正在增强,看多人民币的情绪逐步回归,人民币汇率的积极因素也在不断增加。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指出,虽然国内外货币政策仍保持分化、中美利差持续倒挂等因素对人民币汇率继续形成压力,但中美高层互动、国内经济见底、欧美暂停加息等因素对人民币形成支撑。预计短期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在7.28-7.33区间内双向波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家统计局在周三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中国经济整体延续复苏势头。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6%,涨幅比9月扩大2.1个百分点,创今年6月以来新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比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创今年5月以来新高。这些数据显示出中国经济的内在韧性,为人民币的稳定提供了坚实基础。

总体来说,人民币对美元周三的大幅上涨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美国通胀数据的公布、市场对美联储加息的预期变化、中美经济的相对表现以及国内货币政策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动态等。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走势将受到这些因素的持续影响。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