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道可道,非常道,你读懂了吗?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道,但你可曾思考过什么是道?它存在于哪里?人生中最重要的道究竟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千五百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道可道,非常道。”他说,真正的“道”是难以言传的。时至今日,道依然无法被定义。

然而,有些人却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道”。比如当代铜雕大师朱炳仁,他用一生阐释着道的内涵。

什么是“道”?道存在于哪里?让我们跟随老子和朱炳仁的足迹,去探寻人生中最重要的道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公元前,中原风云诡谲,老子出关云游未归

公元前485年,正值春秋末期,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日益衰落,诸侯国争霸中原,四处交兵,局势动荡不已。

这一年冬,京城已是风雨欲来之势。宫廷之内,周襄王面色黯然,心绪浮动。他望着宗庙里先祖留下的一幅幅画像,不禁感叹王朝盛世已一去不返。

那时的周王室还沉浸在过去的荣光中不能自拔,不愿正视现实的残酷。天子只手遮天,藩屏四方。诸侯看在先王的面子上还尚能服从调度,可如今各国势力膨胀,谁还把天子放在眼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室上下焦虑万分,担心周朝江山即将不保。京城已是强弩之末,根本无力调停诸侯纷争。此时,有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缓缓来到都城,他正是老子,周室宗室的后裔。

老子生性淡泊,不喜权力争斗。他本可以靠着王室血统获取荣华富贵,安度晚年。但眼见天下将乱,中原即将天翻地覆,老子心中一片哀伤,难以再在此安居。

于是老子决定离开故土,去往西方的秦国云游。也许那里还保留着中原的纯朴,没有太多纷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守卫函谷关的长官名叫尹喜。他听闻老子大名已久,知道老子是当世少有的贤达之士。没想到老子亲自前来,尹喜非常激动,赶紧排场欢迎。

老子彬彬有礼地请求尹喜开关放行。尹喜心中万分不舍,哀求老子能留下些什么。在反复软磨硬泡之下,老子终于答应为尹喜留下一部自己的原创著作。

这部著作就是《道德经》,只有区区五千字,却饱含了老子一生的心血和智慧。 老子将手稿交给尹喜,转身骑上牛,渡过黄河,消失在旷野中。

尹喜小心翼翼地抚摸这可遇不可求的手稿,打开一看,第一句便写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子云,道是宇宙的本源,生生不息的母体,言语无法描述,任何名称都不足以概括其含义。

尹喜愣了一会,才理解老子的意思:真正的“道”是难以言传的,不管是老子本人,还是任何人,都无法用语言把握其本质。

从此,老子踏上了漫漫云游路,直到终老西归。而这部凝结他终生追求的《道德经》,也流传至今,成为千古不朽的名作。每一位读者,都在书中获得不同的启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朱炳仁大师坚守百年铜路,另类解读《道德经》

相传老子西去后的第二个千年,在浙江绍兴,有一个以铸铜为家业的朱姓家族。他们世代相传铜艺技法,被誉为“百年铜路”。

1944年,朱炳仁出生在这个古老的铜器世家,是朱府铜艺的第四代传人。他7岁随父亲到杭州学习铜艺,日以继夜地钻研老祖宗留下的秘笈。

朱炳仁勤奋好学,后来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铜雕技艺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被誉为“中国当代铜建筑之父”。

2006年,一个意外彻底改变了朱炳仁的创作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一年,江苏常州天宁宝塔快要完工了。这个由朱炳仁主持设计和施工的巍峨宝塔,耗时三年之久才建成。没想到在最后的装饰阶段,塔顶突发大火,顶部的檐瓦和塔刹全毁。

现场一片狼藉,人们都为这场火灾感到遗憾。乌烟瘴气中,有人建议将残余废铜全部处理掉。

但是朱炳仁看到了灾难中的机遇。他带回一些熔融变形的残铜,反复研究熔铜的特性。

原来,铜这种坚硬的金属,在高温下可塑性会变得很强。它会软化如橡皮泥,可以随心所欲地捏造成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炳仁的眼前豁然开朗,他发现自己可以用这种熔融技法,创造出栩栩如生的立体艺术!

从此,朱炳仁开创了“熔现实主义”风格,他的“朱炳仁·铜”成为艺术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他先后创作了《阙立》、《百花齐放》等令人叹为观止的力作。

2022年,78岁高龄的朱炳仁还在坚持创作。这一年,他带着两幅巨幅熔铜壁画参加博鳌亚洲论坛,深受各方好评。主办方将他的作品永久收藏,以示对大师才华的敬仰。

在朱炳仁的诸多作品中,最引人入胜的要属《稻可道,非常稻》系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8岁那年,朱炳仁突发奇想,想用自己的方法来诠释《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一句。

他认为,老子说的道也许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比如人们离不开的粮食,稻子就蕴含了大道。如果人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还谈何宇宙真理?

于是,他决定以“稻”为主题,创作出一片栩栩如生的“水稻田”。

朱炳仁花了半年时间,用熔铜打造出形态各异的稻穗。有的随风摇曳,有的正在成长,有的已经饱满粗壮......每一朵稻穗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整个“稻田”在光影变幻中动态万千,美不胜收。这幅力作名为《稻可道,非常稻》,一时间惊艳四座,成为艺术界的热话。

朱炳仁笑言,这句子还可以这样断:“稻可,道非,常稻。”意思是,稻子是非常重要的,离开稻子其他道理就都是错的。记住要时时种稻,这是常识。

朱炳仁看似幽默的解释,实则蕴含深意。食不果腹的时代,遑论高深的真理?只有百姓温饱,社会才会安定。艺术应该植根人们的现实需求。

这幅作品在国内外多次展出后,获得好评如潮。它令观众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考验了艺术的意义。朱炳仁用自己的语言,阐释了老子“道”的本质内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大师心怀天下苍生,以艺术传递关爱之道

如今,77岁的朱炳仁仍然孜孜不倦地追寻大道。他在杭州河坊街开设了江南铜屋,一方面传承中国传统铜艺,另一方面也展示自己的熔铜艺术作品,供人欣赏。

每每有艺术爱好者或游客前来参观,朱炳仁总是精神抖擞地迎上前,耐心解说每个展品的历史、典故和创作故事。

朱炳仁不仅将古法铜艺技法传授给年轻一代,自己的创新意识也影响着他们。许多青年学徒在朱大师门下受益匪浅,视野都得到提升。

朱炳仁经历过旧社会的动荡岁月,深知民不聊生的苦难。所以他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希望人人都能过上有尊严的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份仁爱之心融入了他的每一件艺术品,他想用艺术感动每一位观众,传递正能量。

或许,真正的大道就隐藏在点点滴滴之中。朱炳仁大师以自己的方式,通过艺术作品诠释着对生命的理解,这就是他的“道”。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復。”意思是说,要达到大道,心灵必须空茫无相,静谧深沉,才能体悟天地的奥秘。

朱炳仁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这无言的道。他用熔铜创作述说着人生的故事,用艺术感化着每一位观众的内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现在,朱大师已近八旬高龄,但依然积极向上,继续探索艺术境界。他说自己要创作到双手无法塑形为止,这种执着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我们衷心期盼着朱炳仁大师能创作出更多激扬人心的作品,以艺术的力量温暖这个世界。

道可道,非常道。道就隐藏在每一个仁爱之举,每一份美好心灵。让我们在喧嚣中体会生命的可贵,感恩我们共处的这一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