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蓝鲨导读:打破“富不过三代”魔咒

作者 | 田甜

编辑 | 卢旭成

小说中的富二代不过是浮光掠影的刻板偏见,现实中的富二代才更叫人“拉仇恨”:比你更富有,还比你更勤奋。

这几天今年高考成绩各地陆续可以查分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着实添了一把喜悦。6月25日晚间,他在微博上广而告之:被戏称为“迈巴赫少爷”的我孙儿朱也天、奥林匹克化学金奖得主的高考成绩700分出来了,也向大家报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迈巴赫少爷”是咋回事?原来高考期间朱也天已经上过热搜。朱也天参加高考,迈巴赫轿车接送。被捕捉到的镜头里,他一头白发的父亲泰然自若,好像对儿子拿下高考势在必得。高考成绩出炉后,朱也天也向媒体记者表示,目标北大,不过他不喜欢“迈巴赫少爷”这个称号,将通过自己的努力摘掉“不学无术”的标签。

其实,高考700分“学霸”身后,是传承五代的铜艺世家。父亲朱军岷是朱炳仁铜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华老字号“朱府铜艺”第五代传人;爷爷朱炳仁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被誉为“当代铜建筑之父”,雷锋塔、峨眉山金顶……这些经典铜建筑就出自朱炳仁之手。

“学霸”还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数天前,朱军岷在接受畅销书作家陆琪访谈时说,朱也天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即便他工作忙,每天都会开车送孩子上学,日常沟通很重要,不过他从不过问成绩,更多是关注孩子情绪、表现出来的逻辑思维、流露出来的与同学相处情况,并适当点拨他;孩子在家的时候,他从不看电视,也基本不打开手机,“就像我父亲一样,他对我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则。”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会羡慕人家出身的家庭好?不过也不要光羡慕人家家族显赫,“富不过三代”这句全球通用的谚语毕竟不是一句戏虐。而那些打破“富不过三代”魔咒的长寿家族,大抵都一样:既有家族精神的传承与家族成员们持续努力,更适应了社会环境与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朱也天的家族,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州铜雕技艺”生产性保护基地、朱炳仁当代艺术中心、高端建材研发展示中心、造像艺术馆、文创精品馆和铜建筑珍宝馆,其铜店更是遍布浙江乃至全国各地的景区,早已身家过亿。而这份家产之所以能传承下来并发展壮大,还要从朱家几代传人如何在艰难岁月中不改其志的故事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府铜艺”的心酸往事

朱家祖上绍兴。

“朱府铜艺”这个老字号,创立于清朝同治年间。当年,创始人朱雨相开了一间小铜铺,卖的是铜勺、铜筷、酒壶等日用百货。由于工艺精湛,价格公道,朱家的铜备受欢迎,当时江南地区还流传着一句话:嫁女的铜,朱家的工。

值得一提的是,朱雨相同时也是一名书法家。“以铜立业,以书立世”,这是朱氏家族一个特点。比如第三代传人朱德源,杭州大街小巷庙宇的牌匾,多处留有他的书法踪迹;第四代传人朱炳仁,也是游刃于铜艺、诗文、书法、绘画与篆刻之间。

好景不长,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朱炳仁父亲手里,朱家铜铺的生计却突然中断了。

因为连年战乱,铜作为“战略物资”被收归国有,用来做炮弹与武器去了。自此,铜也渐渐淡出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炳仁

朱炳仁很小的时候,与铜有关的记忆是在7岁之前,铜铺关闭后,他的父亲举家迁到杭州——坊间再无朱家铜铺。慢慢长大后,朱炳仁却从父亲无铜可雕的无奈中,感受到了家族与铜之间难以割舍的情分。

当年他考上了浙江水利电力学校,因为家贫,连下饭菜都舍不得吃,更加不幸的是,尚未完成学业,学校却因乱局而关闭。于是朱炳仁自学了所有学校未教完课程,并在恢复高考后考取了浙江电大文科,期间还自学了工艺美术、建筑艺术、景观策划、化工金属表面处理、企业管理等学科,这些都为日后复兴朱府铜艺打下了基础。

朱炳仁还说过,“我有时候会去箍桶店学习手艺,在棉花店、乐器店都去看他们的传统手艺活,在无铜可做的年代里,这些是我的心灵寄托,我想着总有一天要把这门技艺再捡回来的。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朱炳仁终于等到了机会。

改革开放后,新的公司与个体门店成批诞生,它们开张时都需要挂铜字招牌。37岁那年,朱炳仁毅然辞去公职,从制作一块块招牌入手,投身于复兴朱府铜艺的创业中。

数年后,朱炳仁的铜生意稍微有了一点起色,不过面向未来,他却感到巨大的迷茫。要知道在上世纪90年代,根本没有“工匠”“匠人”这些称谓,铜匠不过是个上不了台面的职业。老百姓家中收藏的是金器银器陶瓷器,却几乎没有铜器。

换句话说,铜匠不仅没有社会地位,而且吃了上顿没下顿。朱炳仁的公司,招不到铜匠也在情理之中。就在这时,朱军岷提出放弃公职,回家做一名工匠,这让朱炳仁非常感动。

毕竟对朱军岷来说,在他小时候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基本没有接触到铜的。他按部就班读书,考上北大(也是个“学霸”),大学毕业后以干部身份被分配到一家国企,本来是可以坐享“铁饭碗”的。

对此,朱军岷这样说,“不能说是出于热爱,而是对家庭的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让铜回家

朱军岷做出第一把铜壶的时候,有人问他,“铜壶能煮水吗?”

朱军岷应该是五味杂陈,古代老百姓都是用青铜器喝酒煮肉,过去的茶馆用的也都是铜壶,铜器日用品就这样被遗忘了吗?

事实上,铜雕在中国有着3000年的历史,铜器毫无疑问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朱军岷看来,要让铜文化传承下来,铜就不应该只是博物馆展品,而是要回归老百姓生活中。他提出了一句口号:让铜回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军岷

但谈何容易?

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陶瓷、不锈钢等材料的日用品在老百姓家中广泛使用,铜器日用品却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最开始,朱军岷花费五六年,制作各种铜器日用品,却完全没有销路,还积压了几千件库存。

朱军岷只好和父亲一起,一面做铜字招牌,一面将铜运用于各式建筑中,希望以此作为突破口。

今天大家熟知的雷峰塔、峨眉金顶,这些知名旅游景点的铜建筑,都是出自朱氏父子之手。朱炳仁因此被誉为“当代铜建筑之父”,过程中,朱军岷习得了铜雕技艺。2006年,朱氏父子在杭州游人如织的河坊街开设了一座“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南朱家铜屋

随着公众对铜建筑的认知日渐加深,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回归主流,朱军岷对“让铜回家”这件事重拾了信心。

就从中国古代几千年来的日常器皿铜壶开始做。

一把体型小巧的铜壶最终成型,需要经过上万次的锻打,接着再雕刻、抛光,着色,一点儿也马虎不得。

朱军岷认为,在家庭的日用场景中,铜雕产品就应当与传统技艺和传统文化相结合,比如年轻人围炉煮茶,铜壶或许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近年铜制品越来越受到年轻人青睐,背后是新一代消费人群的文化自信与由此而生的国潮消费热潮。而纵观整个铜器市场,要么是动辄数万、曲高和寡的精致艺术品,要么是廉价却粗糙的地摊货,定位在大众价格带、符合年轻人需求的铜制品相对是一片空白。

在杭州,另一家铜制品品牌 “铜师傅”,2013年创立,2017年拿到了雷军旗下的顺为资本、小米生态链等1.1亿元A轮投资,2018年又拿到凯辉基金领投的3.1亿元B轮投资。

铜师傅依托于中国传统文化,用平价打造既能满足消费者精神消费,又能用于日常所需的装饰与礼品,比如铜葫芦摆件,与朱炳仁铜可谓异曲同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铜艺变数亿身家

古人无论喝茶、点香、花艺,都充满了仪式感,离不开铜这个器物作为支撑。

今时不同过去的是,铜器早已不是日常必需品了。想要让铜回家,除了日用品的功能性,铜还需要承载更多的文化属性,或艺术上的观赏性。

在这方面,朱军岷做了很大的创新。

比如传统的铜器不是金色,就是经过长时间氧化后的青铜色。2008年,朱军岷去国外学习铜的氧化着色工艺,看国外的铜艺术家如何在铜雕作品上实现各种各种颜色的突破,回国后就开始实践。

他将中国传统的天青色着在铜壶上,不是用油漆涂上去,而是借鉴珐琅工艺,通过高温烧制让铜的表面氧化,再在胎面刷上矿物质釉料。如此下来,天青色附着在铜壶身上,如宝石一般浑然天成,更添视觉上的享受。

在家族传承方面,2011年,杭州朱炳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成立,天眼查显示,公司发展中还引入了余杭基金、老板实业集团、头头是道基金、物产中大投资等外部资本;2022年,完成股改后的“杭州朱炳仁文化艺术公司”更名为“杭州朱炳仁铜艺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初,朱炳仁铜艺启动上市辅导。

目前,朱炳仁铜艺在全国各大机场、高端商场、景区步行街布局了近100家线下非遗生活体验馆。同时,朱炳仁铜艺在天猫、京东等主流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结合线上直播,让更多年轻人触达铜艺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炳仁铜据物产中大最后一轮投资(C轮)数千万元(按3000万元算)只拿到2%的股份测算,朱炳仁铜艺估值至少15亿元,“迈巴赫少爷”的爸爸朱军岷为大股东和实控人,直接持有公司58.79%股份,价值8.8亿元。

由此可见,经过朱炳仁、朱军岷父子的努力,“朱府铜艺”已重获新生,正在向一家公众公司转型,一旦成功上市,“迈巴赫少爷”可继承的家业远不止8.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