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为何要在官渡打?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荀彧一句话给出原因

军事发烧友的群里,有一个军事发烧友突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官渡之战为何要在官渡打。

这个问题看似不经意,实则包罗万象,黄河沿岸那么长,为何袁绍与曹操非要在这个地方展开决战,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纵横跟大家谈谈。

有一位朋友言简意赅地说,大家想得太复杂了,官渡之战压根就是偶然发生的,地处华北平原的任何据点,都不具有战略价值,压根就不存在必须在哪打的问题,之所以发生在官渡,是因为袁绍大军就是推到了官渡,所以官渡之战就在这里打了。

这明显有点浅显了,官渡之战发生在官渡有偶然,但是其中也有必然。

凡是地名是什么渡的,基本都是渡口,黄河沿岸很长,当然不是哪里都能渡河,渡河的地方是有严格要求的,如果是河流湍急的地方肯定是不适合当渡口的。

比如我们看黄河是一个“几”字形,初学地理的同学都会为这个地形感到奇怪,为何黄河要拐这样大一个湾啊!

实际是因为黄河流经后套平原受到阴山山脉阻隔只能向东流,到了前套平原又受到吕梁山的阻挡后急转向南,硬生生在黄土高原上撕裂开一个大峡谷。

所以,黄河在出黄土高原前,都非常不好渡河,只有在冲出黄土高原,过龙门进入平原地带后,才变得舒缓起来,黄河两岸的交流也变得频繁起来。

使得两岸交流活动融为一体的便是各种渡口,黄河沿岸出名的渡口有很多,比如龙门渡、孟津渡、风陵渡等等。

但是在黄河的渡口中,却没有官渡,事实上,官渡并不在黄河沿岸,而是在黄河南岸的另一条支流上。

纵横分析,古代水系发达,黄河也经常泛滥,河网到处都是,不是说渡过了黄河主河道就等于渡过了黄河水系,而且,即使是完全渡过了黄河,如果渡河通道被切断,也会面临孤立无援的地步。

可以说,整个官渡之战,袁绍围绕着如何渡过黄河,控制黄河南岸的军事要点,而曹操则千方百计阻止袁绍平稳渡过黄河。

我们且来看官渡之战的细节。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2月,袁绍进军黎阳,企图渡河与曹军主力进行决战,为保障主力渡河,必须先控制黄河南岸要点,为此,他派大将郭图、淳于琼、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

在白马被围后,曹操十分焦急,亲自率军北上解救白马,曹操实力不如袁绍,不敢与袁绍硬碰硬,于是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将部队拉到延津,伪装渡河攻击袁绍的后方。

袁绍闻讯,立刻分兵去阻拦,此时,曹操派遣轻骑兵奇袭包围白马的袁军,张辽、关羽为先锋、徐晃等人随其后,此战曹军得手,关羽斩杀颜良,解白马之围。

曹操解白马之围后,袁绍气急败坏地率军渡河欲与曹操进行决战,曹操不敌,且战且退到官渡。

袁绍虽然初战失利,但是各方面都占明显优势,胜面很大,然而大军到官渡后,不得不与曹操对峙,双方是你切营垒,我挖地道,打得好不热闹。

曹操主要是守,袁绍主要是攻,双方就这样,对峙了3个月,曹操处境十分困难,不但前线吃紧,后方也不稳固。

在最艰难的时期,曹操甚至打了退堂鼓,并给自己信任的谋士荀彧写信,商议要退守许都。

正是荀彧的一番话,让曹操坚守官渡,也说明了官渡之战为什么一定发生在官渡。

荀彧说:“袁绍将主力集结于官渡,想要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这是决定天下大势的关键所在。当年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刘邦、项羽没有人肯先退一步,以为先退则势屈。现在公以一当十,扼守要冲而使袁绍不能前进,已经半年了。情势已然明朗,绝无回旋的余地,不久就会发生重大的转变。这正是出奇制胜的时机,千万不可坐失。”

其中四个字“扼守要冲”乃是关键所在,正是因为官渡地险,所以袁绍迟迟未能突破,才有了三个月的僵持,并在找到机会后进行绝地反击。

也许在骑兵时代,整个华北都是无险可守,可是在三国时期,不一样,也许只是一条河,就可能成为战场的拐点。

其实东汉末年的三大战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包括后期的魏吴军事对抗都是跟水有关的,曹丕在多次征战东吴失利后,在撤兵时看了一眼长江,仰天长叹了一句:“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

这就是地理对历史的影响,在造船业并不发达的三国时期,大江大河不是那么好渡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