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中新网、中国军网报道,10月29日至31日,以“共同安全、持久和平”为主题的第十届北京香山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其中,以“孙子兵法与当前国际安全挑战”为主题的研讨会受到了中外学者的热烈欢迎,来自5个国家的6位嘉宾分别带来了独特的视角,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与会的外国军事学者、专家纷纷做笔记,连过道里都挤满了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子兵法”研讨会现场(图源:北京日报)

研讨会中,瑞士人道主义对话中心高级顾问迈克尔·瓦提裘提斯以“缔造和平的艺术”为主题作了发言:“《孙子兵法》中最有名的原则并非关注战争本身,而是避免战争。”他表示,“这种以非暴力手段取胜的观念与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论基础一脉相承。在当今多极化世界中,战争中强调克制行为,进而要求避免对抗,其本质上是致力于通过被动行为和说服行动来取胜。”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侯昂妤表示,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不仅是历史的,也是未来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兵法,享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和永恒的思想价值。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好友共聚一堂,足以证明孙子兵法的魅力和生命力。

美国海军分析中心副总裁冯德威在发言中,结合历史上和当前的一些战争与冲突,分析了《孙子兵法》对现实的启示。他认为,研究《孙子兵法》既要注重其时代价值,也要考虑到战争形态和安全形势的新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子兵法”研讨会现场(图源:北京日报)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侯昂妤大校表达了类似观点,她重点提到了《孙子兵法》中的“慎战”思想和合作观念。

“《孙子兵法》开篇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对战争的残酷性,孙子认识得非常清楚。《孙子兵法》通篇充满对战争残酷性的警示,比如说‘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一旦开启战争,失去的生命不可能再重生,这恰恰是孙子的一种非常慎重的战争观。”

研讨会持续了大约1小时50分钟。会后,当被问及对研讨会的感受时,冯德威对记者表示:“这场研讨会时间还是太短了!我们其实可以花更多时间来讨论,这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研讨会,同样也是一个很好的话题,包括与会嘉宾及他们分享的不同观点,都令人印象深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子兵法》(图源:澎湃新闻)

资料显示,《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兵典,早在735年就随日本遣唐使秘密传入日本,此后又传入朝鲜半岛、东南亚地区。

1772年,法国神父约瑟夫·阿米奥把《孙子兵法》翻译成法文,《孙子兵法》开始在欧洲传播。1963年,美国海军退休准将格里菲斯重新翻译《孙子兵法》,遂在美国得到广泛传播,成为美、英等多国军事院校选定的必读教材。

冷战时期,“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思想甚至成为美国对苏核战略的组成部分。

极目新闻综合新华社、中新网、北京日报、中国军网、澎湃新闻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