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已经很久了,大街上也很少有人戴口罩,偶尔看到身边“咳嗽发烧”的朋友、街边发现废弃的“核酸小屋”,似乎也在提醒我们,疫情并没有彻底的消失。

01

美国疫情卷土重来?

根据美国《国会山报》的报道,自2023年7月以来,美国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住院人数已连续数周上升,现在每周的入院人数是两个月前的三倍之多。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数据,截至9月9日的7天内,美国有超过2万人因新冠病毒感染入院,比前一周增加了7.7%。

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于9月20日宣布,他们将重新启动免费的新冠检测项目,并向新冠检测试剂盒制造商提供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4亿元)的资金支持,以增强生产能力。自9月25日起,联邦政府再次免费发放新冠检测家庭测试盒,每家可以从政府官网申请领取4个免费的新冠检测试剂,并且还提供免费的N95口罩。这一免费发放计划将一直持续到2023年年底,这也是美国第五轮分发新冠检测试剂。

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的助理部长道恩·欧康尔表示,根据以往经验,秋冬季节可能会出现新冠病例的增加,因此家庭检测仍然是减缓新冠传播的关键方法。

另据此前报道,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已于9月11日批准向年龄在6个月及以上的人提供更新版的辉瑞和莫德纳新冠疫苗,这两种更新版疫苗针对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的XBB.1.5亚型。美国药管局鼓励符合要求的群众接种更新版新冠疫苗。

此外,欧洲疾控主任也认为,今年秋冬可能会迎来COVID-19、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这三种病毒的合并高发季,而疫苗可能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Pexels

02

我国新冠、流感形式不容乐观

反观国内现状,国家疾控局在今年8月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关于新冠病毒EG.5变异株相关科普问答》指出,新冠病毒奥密克戎XBB.1.9.2的亚分支EG.5已成为中国大部分省份形成优势流行,未来一段时间内很可能继续保持此趋势。

9月5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指出,今冬明春可能会面临新冠、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交互或共同流行的风险。

9月7日中疾控发布8月份《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多途径监测数据显示8月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虽然有所上升,但是整体仍然保持低水平波浪式流行。

自2022年12月7日起,国内的疫情限制措施全面解除,人们的出行和生活逐渐恢复正常。但身边二阳三阳的人却在不断增多,新冠后症状(长新冠)给一些人带来的后遗症更是苦不堪言。

注:世界卫生组织对,“新冠后症状”(“长新冠”)的定义为,在新冠感染后3个月依然存在症状,至少持续2个月,并且无法用其他诊断来解释,最为常见的长新冠是呼吸急促、疲劳、睡眠障碍等。

一些阳康的人声称感觉和体能恢复了但多数人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到未感染前的健康状态。

中国疾控中心原主任高福呼吁,长新冠是一个基本事实,不要回避。“感染次数越多,后遗症风险越高,这是有临床数据的,所以病人该诊断要诊断,该用药要用药。”

03

优化不同人群的疫苗接种策略至关重要

CoronaVac和BBIBP-CorV是中国开发的两种灭活病毒疫苗,在过去两年中,大部分人在完善了两针灭活疫苗接种的基础上,还接受了第三针加强针接种。目前,同源疫苗接种依然是我国采取的主要防疫措施。但这种接种措施是否持续有效?

5月8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张文宏团队和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鹏飞教授团队在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Neutralization against Omicron subvariants after BA.5/BF.7 breakthrough infection weakened as virus evolution and aging despite repeated prototype-based vaccination”的研究论文。

研究发现,随着新亚型的不断出现以及接种者年轻的层级不断增加,BA.5/BF.7突破感染后的中和抗体强度呈衰减趋势,即便针对原型株进行疫苗强化接种也未能使其对新型变异毒株的免疫反应活性增强。

该研究提示,随着SARS-CoV-2变异株不断出现和演变,了解不同疫苗接种方案的效果与病毒演变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对优化不同人群的疫苗接种策略至关重要。

今年7月25日,国家卫健委印发通知显示,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论证意见,经国家卫生健康委建议,国家药监局组织论证同意,成都威斯克重组三价新冠病毒(XBB+BA.5+Delta变异株)三聚体蛋白疫苗现已在一定范围内纳入紧急使用,可用于近期重点人群接种。后续将根据疫苗研发和审评审批进展,结合疫情形势、病毒变异等情况,及时更新疫苗种类和接种方案。

秋冬季节已至,防疫警报再次拉响,我们热切期待新的疫苗接种方案尽早推出,小编也在此提醒大家时刻保持警惕,注意安全防护!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海外网等

编辑:半夏

审校:清扬

封面来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