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社论 每年4月的最后一周是“世界免疫周”。我们将注意力放在了免疫规划上。经济观察报采访的专家认为,中国新生儿数量减少,相应的疫苗采购费用降低,创造了一个扩大免疫规划的时机。
疫苗分为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免疫规划疫苗由政府承担采购费用,居民免费接种。中国是全球建立国家免疫规划项目最早、覆盖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自1978年启动计划免疫以来,中国免疫规划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免费提供14种可预防15类疾病的免疫规划疫苗,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多种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扩大免疫规划既能预防更多疾病,也能有效减轻医保基金负担。不过中国已经有16年没有增加免疫规划疫苗种类。与此同时,扩大免疫规划一直没有离开决策部门的视野。2022年末出台的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到,适时优化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逐步将安全、有效、财政可负担的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现在是时候扩大免疫规划了吗?如果说专家口中的“时机”更多考虑的是财政可负担性,我们认为,就平等的接种机会而言,或许可以说,这个国家着力推动这件事的那一刻,就是最好的时机。
北京大学与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团队联合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儿童人数仅占全国儿童人口28%的西部地区,其肺炎链球菌死亡病例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死亡病例却占到全国死亡病例的49%和67%。
尽管这其中有医疗救治条件差异的因素,但这组数据仍然清晰地反映了地区间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水平的严重不平衡,也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地区间和不同人群间的收入差距。在中国,肺炎球菌疫苗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 (Hib疫苗)被列为非免疫规划疫苗,由居民自费接种。这导致那些出生在无力承担或不愿承担疫苗费用家庭的孩子不能得到有效保护。
调查显示,2017年上海有75.8%的适龄儿童完成了三针Hib疫苗接种,但在西部5个省份,其覆盖率低至2%—7%。按照最低价格计算,完成三针Hib疫苗的接种需要234元。很多无力承担疫苗费用的家庭很可能是不被看见的沉默者,但这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由于身处医疗条件薄弱地区,他们往往更加需要。
中国已经实现了全面小康,我们有能力为孩子的健康做更多。扩大免疫规划是消除健康不平等的重要手段。这是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
如果说2020年到2023年,中国全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或许没精力顾及其他。当我们走出疫情,更深刻地理解了健康和公共卫生体系的价值,扩大免疫规划就有了更大的紧迫性和现实可能性。连续几年,都有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扩大免疫规划疫苗种类的建议,足可说明这一点。
从制度设计上看,2017年设立的国家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拥有在论证基础上提出将有关疫苗纳入或退出国家免疫规划的建议权。在该委员会建议下,过去几年,中国对部分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程序进行了调整,但还未涉及增加免疫规划疫苗种类。一种看法是,这是因为缺乏准确的流行病学和疾病负担数据,很难预估将相关疫苗纳入免疫规划产生的卫生经济学效益。
不过,考虑到每年大量人群因感染带来的严重疾病负担,面对先天不足的循证决策体系,我们开展相关论证时,是否可以在加强国内研究的基础上,参考世卫组织的推荐依据以及其他国家的真实世界数据?要知道,中国是世卫组织194个成员国中唯一没有将Hib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的国家,缺乏高质量的数据是否可以解释所有?
部分欧美国家每上市一种疫苗就会启动相关的讨论程序,在中国,这种调整的触发机制还不清晰,这有赖于调整机制的优化,并通过程序和决策的公开透明保持与公众的有效沟通。我们采访的专家说:“现在的问题是,谁来扣动扩大免疫规划的扳机。”我们想说,扣动扳机需要行动的勇气和科学精神,也需要坚守一种信念——无论贫富,每个孩子都享有平等的接种机会。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