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饮品赛道,有待观察。

饮品赛道的尽头是什么?

每天一杯星巴克冰美式提神消肿的精致白领认为,是咖啡;习惯了薅瑞幸、库迪打折券的打工人,也认为是咖啡;从小被“香飘飘,一年卖出三亿多杯,加起来可绕地球一圈”“你是我的优乐美”进行用户教育、闲了就想来一杯新茶饮的人,认为奶茶是当之无愧的饮品王者。

咖啡和奶茶,在饮品赛道都各有拥趸,但近期上位的黑马,竟然是:中药。

先来看一组数据:新华网发布的《Z世代营养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年轻人正在成为当下养生消费的主力军,18至35岁的年轻消费人群占健康养生消费人群的83.7%。

值得玩味的是,Z世代在健康消费的选择上更为个性化,呈现出赶潮养生、懒系健康、内卷营养、悦己消费四大趋势。

你身边有多少年轻人在这个夏天戒掉咖啡、远离奶茶,投入“养生饮料”的怀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unsplash

如果把“中药”和“饮料”这两个词汇摆在一起,多数人脑子里的第一个反应还是“这不是自讨苦吃吗”,那真是低估了中药的吸引力了——当代年轻人,流行到中药房买喝的。

在浙江,省中医院1.34元一贴的酸梅汤供不应求。据钱江晚报报道,九月初,医院在酸梅汤火爆后的两三天内一共卖出6万多贴。甚至一度出现网上订单太多、把医院的服务器挤爆,工程师连夜抢修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浙江省中医院订阅号

出于好奇,编辑部也追了一次“杭儿风”,可惜彼时下单的时候酸梅汤已经售罄,转而购入平肝降脂饮,大约一周后才收到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辑部在“浙江省中医院”网上下单购入的养生茶包

中药饮品的异军突起,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近两年,新茶饮、咖啡两大赛道的竞争趋于白热化,演变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趋势——卖奶茶的开始卖咖啡,卖咖啡的越做越像奶茶。

咖啡连锁品牌们在茶咖、果咖两大品类里不断内卷,尝试把咖啡和大红袍、碧螺春等茶叶,以及橙子、柚子等水果进行花式搭配。与此同时,燕麦奶、冰博克、水牛奶、巴旦木奶纷纷成为大力宣传的卖点,真是印证了江湖流传的瑞幸成功秘笈“中国人不喜欢喝咖啡,而是喜欢喝提神而且好喝的奶制品饮料,咖啡只是一小部分”;

另一头,新茶饮品牌轮番下场做咖啡,蜜雪冰城、茶颜悦色、七分甜等茶饮品牌均入局咖啡生意。今年4月,浙江本土新茶饮品牌古茗上新闪萃咖啡系列,推出榴莲生椰拿铁、牛油果生椰拿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unsplash

在新茶饮和咖啡的胶着之战下,“中药特饮”也迎来了突破的口子。事实上,中药饮品并不是第一次被推到众人的视线中心。

全国范围来看,各地的中药馆早已走在潮流前线。2020年,三百年老字号同仁堂就因为卖咖啡冲上过微博热搜。彼时,同仁堂推出的枸杞拿铁、益母草玫瑰拿铁、山楂陈皮美式、肉桂卡布奇诺……每天都能卖出上千杯。

在杭州,老字号国医馆“方回春堂”在今年8月联合本土咖啡品牌“八角杯”推出了膏方养生系列咖啡饮品。据了解,该系列目前共有两款特调,分别是龙眼雪梨膏拿铁、燕麦薏米拿铁。据小红书用户探店反馈,两款特调的咖啡杯上还贴了新中式风格的标签“灵咖妙方”。有小红书网友评价,这款药咖“同时满足提神和养生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红书博主截图

奶茶品牌也试图从中分一杯羹:今年初,奈雪就联合东阿阿胶推出阿胶奶茶,引起一波打卡热潮。

有网友调侃:如果中药是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热美式,那么中药奶茶,岂不就是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奶茶?将来生病了是不是还可以说:喝点奶茶调理一下。

那么,无论“中药咖啡”还是“中药奶茶”,究竟是概念性炒作更多还是可行性更多?

毕竟这从可行性层面出发就存在悖论。站在传统中医的角度,咖啡、牛奶都在忌口范围,前者上火、后者带有寒湿性;给饮品加冰更是容易“加重湿气”。

如此一来,谈何“养生”?

再来说说诸如酸梅汤等中药养生饮。某种程度而言,“中药饮品”的兴起,是因为满足了Z世代群体在快节奏的社会压力下“保命”的心态——既好喝又健康,还不会发胖,何乐而不为呢?

一位热衷于尝试各种中药mix饮料的消费者告诉36氪:这年头,喝杯咖啡、奶茶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日常习惯,想减轻放纵口腹之欲时的罪恶感,真是太难了。“但是,说实话,酸梅汤之类的饮料,论口感还是比不上酱香拿铁啊!”

随着健康饮食的养生观念越发深入人心,主打传统配方的中药饮品必然获得更多Z世代群体的青睐。然而,口味、商业模式仍有待市场检验。

文|蚩梦

编辑|左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