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前,一线小学信息科技教师缺乏专业化培养,教育教学理论认识不足,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本文提出,高等师范院校需要紧跟《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制订职前教师培养方案,提升教师培养质量,应以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目标为导向,以学科大概念为骨架,围绕教师专业性目标和学科性目标,开设多层次的培养课程,借助信息化手段实施教学策略,以多元性评价促进职前教师自我反思,使一线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具备开展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有效教学的素养。

小学信息科技职前教师培养的重要性

当前,在我国师范高校中,开设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培养课程的院校较少。一些小学招聘人员将信息科技教师的专业素养等同于计算机专业知识,导致当前小学信息科技教师的师资构成存在风险隐患。

为解决职前教师培养这一迫切任务,笔者认为,应以《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的学生培养目标为参照,制订职前教师培养的课程目标,努力实现职前教师培养课程内容与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开展的需求相对应。

小学信息科技职前教师培养方案的设计依据

1.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教师专业标准有助于各级教师明确自身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同时也为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提供了基本思路。教育部发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是对小学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需的基本素质、能力、知识等方面的要求。

2.教师知识

教师知识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障。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ACK)是技术知识(TK)、学科内容知识(CK)及教学知识(PK)三者的深层次整合,是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必备的整合性知识,能够帮助教师将技术融入到学科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多元发展。

TPACK理论对建构小学信息科技职前教师的必备知识和能力具有指导意义,有助于职前教师明确自身应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以及如何利用技术进行知识融合,促进有效教学。

小学信息科技职前教师培养目标的制订

1.职前教师专业性目标

培养总目标是面向小学教育一线输送信息科技学科的专业教师,因此,培养一名具备教师专业性的准教师可参考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在此基础上,还需结合新课标和TPACK理论,在培养目标中进一步细化,体现出小学信息科技教师的学科特点和时代要求。

2.职前教师学科性目标

(1)围绕学科大概念广泛积累学科知识

职前教师应以学科大概念为基础,广泛学习信息科技领域基础知识。学科大概念是指学科的核心思想、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是学科的根基和精髓。信息科技学科的大概念有六个维度,分别是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安全、信息处理、人工智能。

未来的小学信息科技教师需要围绕六大领域广泛积累学科知识,师范院校的课程应以上位视角建立学科高观点与小学知识体系间的联结,帮助职前教师理解高校所学知识与小学中的学科知识在逻辑上的联系,理解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应该“教什么”,为后续“如何教”打好基础。

(2)通过学习和体验教学设计,提升职前教师整合知识水平

目前已有大量案例证明,学习和体验教学设计对教师的整合知识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参与设计学习的教师,在学习之初更多地关注技术本身,而在学习结束时,表现出对技术与内容、技术与教学方法的关系产生敏感意识。因此,小学信息科技职前教师的培养课程可以通过教学设计的学习和体验,提升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水平。

(3)指向未来人才培养的跨学科主题教学能力

从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素养框架到我国的核心素养框架,国内外的机构及国家教育部门所提出的素养框架呈现出跨学科素养培养的特征,故而将跨学科能力作为未来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小学信息科技教师还需要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以便能够设计有意义、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跨学科综合素质。

(4)掌握信息科技领域前沿知识

职前教师应掌握领域内的新知识,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发挥新的技术手段优势提升课堂质量,以此为学生提供科学原理与实践应用结合的课程内容。

(5)具备终身学习能力

教师需要具备主动学习、自我反思、自我管理等终身学习的能力,使自身能够不断学习和成长,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小学信息科技职前教师培养课程的设计

根据培养目标可知小学信息科技职前教师在态度、知识、能力层面应该达到的水平。基于目标的培养课程可划分为六类:

第一,以专业理念和师德为目标的公共通识课程;

第二,以信息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基础课程;

第三,以掌握教育教学知识为目标的专业基础课程;

第四,以整合性知识与专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核心课程;

第五,满足教师拓展知识储备的需要,设置选修课程;

第六,利用网络平台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丰富学习资源的网络课程。

具体培养目标与课程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这六类课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小学信息科技职前教师培养课程的生态系统。

图1

1.公共通识课程

基于教师专业理念和师德培养目标,开设公共通识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素养等方面的正向引导,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学科基础课程

(1)信息科技基础课程

职前教师需要充分掌握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思想与方法,这是有效教学开展的前提。新课标中对课程内容的设计,采用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逻辑编排,围绕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六条逻辑主线展开,并以学生认知特点为引线,设计学习内容模块,具体课程设计如下表所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其他学科基础课程

开展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并思考学科间的联系也是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这样教师才能够在教学中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设计更加全面和有价值的教学活动。

(3)信息科技前沿发展课程

了解本学科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也是教师的必备素养。学科知识不是一种孤立的知识体系,而是与社会实践相互关联的,教师需要了解本学科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将学科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3.专业基础课程

该大类课程可分为教育教学原理类和教育研究类。教育教学原理类课程围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讨论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科学原理。教育研究类课程包括教育研究导论、量化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等。

4.核心课程

(1)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

新课标是制订课程教学计划的基本依据,其中包括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总体要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内容。对职前教师来说,在解读新课标时可以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核心内容、教学指导、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此外,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了解教材编写逻辑、单元内容、单元目标等方面的特点,据此把握新课标在教材中的落实情况。

(2)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优秀案例赏析

通过对教学案例进行赏析和分析,职前教师能够以学生视角审视教学过程。这一学习形式能够帮助职前教师实现将学科知识、教学知识、技术知识向TPACK整合知识转化,准确把握小学生在面对不同类型知识时呈现出的不同思维特点和认知倾向,并以此获得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表征策略。

此外,对教学案例的结构性解释可以帮助职前教师形成对教学设计和实施整体结构上的认识。

(3)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

教学设计与实施是教师将学科知识转化为TPACK整合型知识的关键步骤。教学设计这一过程能帮助职前教师把握课程目标、内容,以及小学生认知水平、特点和风格,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供真实性学习体验。教师在教学中的落实就是教学实施,即将教师的设计成果呈现在课堂中。职前教师可以通过观看教学基本功的视频切片、优秀公开课等,掌握教学实施技巧、课堂组织策略,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4)小学信息科技课程资源设计

课程资源设计是教师将技术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融合的过程。通过课程资源设计的学习,职前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此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职前教师能够设计有意义的项目任务,借助多种技术手段,为学生带来真实体验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5)跨学科课程设计与实施

在本课程中,职前教师需要考虑不同学科间的关系,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在真实情境下创建主题活动,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学习环境。教师需要将信息科技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开发出具有信息科技特色的跨学科教学资源,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信息科技知识的应用和意义。

5.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应该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标,涵盖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在选修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融入课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6.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可以包括在线课程、远程学习等形式,用技术手段实施教学以及反馈学习成果,实现多元性评价。可开展的课程有跨学科课程资源、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混合式学习等。

小学信息科技职前教师培养课程教学策略的选择

小学信息科技职前教师培养课程可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项目式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提升职前教师问题解决的能力。同时,职前教师应从学生视角出发,感受经验传授法和系统学习法的各自优势,以便在教学设计时选取适合的教学策略。不同课程采用的教学策略如图2所示。

图2

1.混合式教学与项目式学习

在教师培养课程中,核心课程由于其目标的综合性和知识的复杂性,可采用混合式教学的方式为职前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支持,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和学习资源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减少传统教学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提高教学效率。

项目式学习的核心是让学生将学科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在项目中完成跨学科教育能力的提升,培养职前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自主学习能力。

2.经验传授的教学和系统学习的教学

经验传授的教学是一种基于归纳思维的教学方法,通常由教师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案例来传授知识和技能,并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系统学习的教学是一种基于演绎思维的教学方法,通过系统的知识框架和逻辑体系来讲解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在逻辑上建立知识结构,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从两种教学路径对比来看,经验传授的教学通常是针对具体问题和具体情境的解决,注重的是经验、案例的传授和应用。系统学习的教学则注重的是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化和理论化。

小学信息科技职前教师培养课程的评价

1.评价标准

①应基于小学信息科技职前教师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需求来确定。这意味着评价标准应该紧密贴合新课标和教师培养目标,从而确保评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②应从知识、技能、专业能力和态度四个维度来考查学生的表现。

从知识维度考查学生对学科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其中包括基本概念、原理等。从技能维度考查学生能否熟练应用相关工具和软件,包括常用的办公软件、编程工具和网络应用等。从专业能力维度考查学生在信息科技领域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包括分析问题能力、制订解决方案和实施能力等。从态度维度考查学生对完成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学任务是否积极主动,包括学习态度、团队协作和创新意识等。

2.评价工具

在选择评价工具时,应该根据评价标准的不同方面选择不同的工具,同时也要考虑评价工具的优缺点,选择最适合的评价工具。作业可以更好地考查应用能力,但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评阅,评价结果也可能受到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课堂表现作为一种形成性评价,可以更好地考查学习能力和态度。

未来展望

教师发展是一个长时期、多阶段、全方位的过程,既需要职前的培养,也需要在进入岗位后不断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知识储备、锻炼教学反思和研究能力。小学信息科技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职前与职后一体化,因此,小学信息科技教师队伍建设还需长期规划和动态调整,以适应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

本文作者:

邵绘宇 李云文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文章刊登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3年第15期

引用请注明参考文献:

邵绘宇,李云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信息科技职前教师的培养[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3(15):97-101.

欢迎订阅

纸质版订阅

电子版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