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象州县寺村镇白石村郑小谷故居(郑氏祠堂)内檐下悬立着一竖匾,匾左右两侧各雕有双龙图,中间刻有“赐进士第”四个大字,代表着古代郑氏家族的荣光。白石村郑氏家族在清代先后出过两位进士,即是广西名儒郑献甫及其伯祖父郑名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名佐,字德徽,号颖潭,清代象州人。郑氏一脉自明代从直隶州(今河北)辗转迁至象州白石村定居,传至七世为郑郊,郑郊有六个儿子,其中第三子即是郑名佐。当时的郑氏家族可谓是书香门第,郑名佐的曾祖翰忠公、祖父可先公均为庠生,父亲郑郊为岁贡生并任儒学训导。

郑名佐出生于清代雍正初年,自幼聪慧,勤学刻苦。乾隆二十七年(1762)在广西乡试以第32名而成为举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丙戍科会试为三十二名,后经殿试成为第三甲进士,并成为候补知县。清同治《象州志》卷下《纪人·国朝科举表·进士》有载:“郑名佐,归班以知县候铨,乾隆三十一年丙戍科张书勋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同治《象州志》之载

郑名佐在家之时非常注重家风建设及培育后辈。他还特别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时人形容他“丰颐大口,高颧深目,须垂拂拂如神:过其前者,虽妇人亦肃然敬”,“传家孝友,以义闻于乡里”。他曾因其仲兄(二哥)溪石公蒙冤入狱,后与其弟郑名仕冒充船家祭城隍神,“首小笠,手短棹,冒为舟人子以去,值录囚城隍庙,伪为祀城隍庙神者,祭既毕,囚乞其余,因置词饭中,囚得以辨狱”,解救其兄。

他所教育的后辈“共承先生教凡数十人,祭无醉酒者,丧无聚博者,出无袒衣者,人无诟语者,元旦无不读书者,恶岁无不力田者,咸以为先生法,若稍违其法,则祭日不敢登其墓。”郑献甫后来看到他的“遗文数十篇,诗数十首,家诫十余则,皆理直气壮,语长心重,不爲靡靡之音。”

郑名佐的门下弟子众多,除了家族诸人外,较为出名的有四人,即是银中球(乾隆三十九年举人,官湖南安乡县知县)、是宋鋐(乾隆三十九年举人,官浙江仙居县知县)、黄树勋(乾隆四十四年举人)、林恒滋(乾隆六十一年举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献甫《郑颖潭公墓表》

郑名佐虽然获得候补知县职位,然未及授官便病逝于京师。其弟郑名仕奋然说道:“兄官虽未得,兄柩岂不返?此故我事也!’毅然卖田携资北上扶兄柩返乡,并建进士坊以为纪念。后来郑献甫为其写有《郑颖潭公墓表》,称“其文学被乡里宗仰最久,门下高弟皆里中闻人,......至今风流稍远,后生小子,各道渊源,犹仰之如山斗,而不敢忘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名佐碑

今郑氏祠堂的侧墙下有一横碑,应是进士坊残存物件,碑上镌文为:“郑名佐系岁贡生即任儒学训导郑郊第三子,□乾隆壬午岁即㨗乡科中式第三十三名举人,丙戌会科中式三十二名进士,殿试第三甲。大清乾隆四十四年岁次己亥仲冬月榖旦立。”

象州文化底蕴丰厚,在古代共出过进士十三名,郑名佐是第七名进士,同时也是清代象州的第二名进士,应该为当世乡人所记住。

附:郑献甫《郑颖潭公墓表》

郑颖潭公墓表

吾乡人之入词林也,自太史冯佩之先生始:吾乡人之成进士也,自伯祖颖潭先生始。其后覃君而东以乙丑,刘君墨园以戊辰,州人之科第盖相望焉。顾冯君得庶常,覃君得县令,刘君亦得教官,独先生后以铨至都,旋以丧返里,乡人以爲恨事,不知先生所以不朽者,自有在而不系乎此也。小子去先生垂六十年,诸父诸兄共承先生教凡数十人,祭无醉酒者,丧无聚博者,出无袒衣者,人无诟语者,元旦无不读书者,恶岁无不力田者,咸以爲先生法,若稍违其法,则祭日不敢登其墓。又每从父老问先生轶事,父老且爲述先生状貌,谓丰颐大口,高颧深目,须垂拂拂如神:过其前者,虽妇人亦肃然敬。后得遗文数十篇,诗数十首,家诫十余则,皆理直气壮,语长心重,不爲靡靡之音。然后知奉其教者,时移世异所由不肃而成。夫爲法度者未必皆可传,传法度者未必皆能守,然观其可以治一家,知其可以治一乡,且知其可以治一国。先生虽不仕,令出仕,其所以推概者岂外是哉?

先生讳名佐,字德徽。曾祖翰忠公,庠生。祖可先公,庠生。父鹿阑公,岁贡生,例赠文林郎。母孟太君,例封孺人。兄弟六人,先生第三人,壬午科举于乡,丙戌成进士,以知县候铨,未仕卒。生于雍正年月日,殁于乾隆年月日,寿口十有口,葬于火离山之阳。元配吴孺人,生子二:长玥,庠生:次翠,庠生。副室潘孺人,生子二:长琛,贡生:次玥,庠生。女五人:一适龙氏,一适朱氏,一适陈氏,一适覃氏,一适贾氏。孙男五人:存绶,庠生:存绎、存绩,庠生:存约、存,廪生。曾孙四人:津、渭、汾、泩。先生政事不见于世,言行仅传于家,独其文学被乡里宗仰最久,门下高弟皆里中闻人:一银君中球,官湖南安乡县知县:一宋君鋐,官浙江仙居县知县:及孝廉林君恒滋,孝廉黄君树勋。至今风流稍远,后生小子,各道渊源,犹仰之如山斗,而不敢忘云。某年月日姪孙献甫谨述。

(吴孝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