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大清早亡了”的玩笑声中,满族贵族统治的时代早已过去。

一个朝代的坍塌激起时代的尘埃,留下成千上万的满族人回归于民族平等之中。

随着交汇融合,满汉早已是不分彼此。

只是在此之间,有人惊愕地发现:满族人依旧存在,可他们的母语—满语却在不知不觉间急速走向衰亡。

这到底是为何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化的反扑

随着崇祯皇帝最后一封罪己诏的颁布,大明王朝迎来了崩塌。

历史的接力棒巧借吴三桂之手传到了以虎狼之姿跃入中原的皇太极手中。

这位雄心勃勃的草原雄鹰面对土地辽阔的中原,面容坚毅,意气风发,只是在他的眼神之中隐约藏有几分忧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忧色的含义不在于攻城,改朝换代早已是大势所趋,板上钉钉,皇太极所担忧的却是在文化上的统治,毕竟汉人实在太多了。

对于统治者而言,统治民众思想向来比用武力镇压要更为重要。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控制民众亦是如此,此前官方的儒教便是统治者驯化人心的工具。

只是皇太极知道,若再次拾起汉族的文化,那么这天下还叫满清的天下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在四荒乱平,山河安定之后,皇太极在表面安抚汉臣之余,背地里却在不遗余力地遏制汉文化的反扑。

在历史上便有了让当时汉人尊严大失的《薙发令》,也就是所谓的《剃发令》。

一时之间民情激愤,面对反抗的民众,清军选择了血腥镇压。

当时的天上泛着血红;当时的地上要么是黑发,要么是红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是满清的上位者并不知道,汉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反扑是任何朝代任何君王都抗拒不了的事情。

而自皇太极开始的历任君王,也是在一步步地摸索与妥协之中明白了这个道理。

为了维护满族文化的崇高地位,清朝统治者将满语作为朝廷通用的语言,刻意提高满语与满文的使用率。
在雍正、乾隆两朝更是不遗余力地强调“骑射”与“满语”是八旗子弟必须要做到的义务,而这份强调便是有名的“国语骑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物品上,喜欢文物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在流传下来的皇宫或满清贵族的房屋牌匾上赫然标有汉文与满文。

无声的文物已然表达了当时那种汉满文化之间的交融与抗拒。

并且牌匾上的汉满文同时出现也在表明一件事,那就是清朝统治者弘扬满族文化的企图在步步落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实行汉化便已经极大说明了问题。

汉文化的成熟不仅仅体现在文化上的优越,更体现在使用者的众多。

为了更好地巩固统治,少数民族上位者必然要妥善处理好面对汉文化的态度。

而清朝统治者的频频让步也是在面对历史形势下的无奈之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那些阿哥的课程里,便被加上了汉语的学习,汉文的经典也是必修之课。

可以说皇家子弟统统要掌握两门语言,一门是满语,以留存老祖宗的根;一门是汉语,以图更好地在中原生活,更好地与汉人沟通。

而这也恰恰说明了一个适用于世界历史的规律,那便是:在文明与野蛮的战争冲撞下,获胜者大多是野蛮;但在文明精神方面,却往往是文明同化野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比如赫赫有名的古罗马帝国,可谓是当时欧洲大陆上最发达的国家。

可它的破灭却是来自北方或东方的以日耳曼人为代表的蛮族所造成的。

只是当蛮族在抢来的土地上肆虐并生活时,发达的文明又反过来教化他们,去除他们的蛮性,唤醒更进一步的觉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清朝也跳不脱如此规律,毕竟比起满族文化,汉文化的底蕴太过深厚,文明程度又明显高端。

即便强行留存满语等满族文化的传承,但实际上这些满族人早也渐渐同化于汉文化之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满族人被同化的明显特征之一便是说汉语,识汉字,读汉文典籍。

汉语作为汉文化的载体,可谓韵味十足,一笔一划皆具含义。

并且复杂的东西往往在适用性上要低于简单些的东西,比起满文,汉字更易于记忆与书写,也就更受欢迎。

而喜欢汉语汉字,往大里说就是喜欢汉文化;喜欢汉文化便足以证明汉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说有多大,就连中后期的清朝统治者都受不了诱惑,成为汉文化的小迷弟,较为突出的便是那位古稀天子乾隆了。

如果说《春江花月夜》是孤篇盖全唐,那么乾隆老儿就可谓是一人赛《全唐诗》。

自封十全老人的他凭借一己之力就写了四万首诗,质量参差不齐,却能够明显表现出乾隆对于汉文化的深刻喜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样能反映出乾隆是汉文化忠实拥趸的便是乾隆那令人发指的盖印癖好了。

盖印向来是汉文化中文人雅客的惯用习惯,面对自己的作品也好,他人的作品也好,喜欢盖上一印,以宣示主权与纪念。

而乾隆更是极为疯癫,作为皇帝的他什么名人字画没有,于是乎他就把所有鉴赏把玩过的字画统统盖上章。

你说盖就盖吧,乾隆还不是只盖一个,他那印章可谓是五花八门,统统盖到字画上。

好好的意境全被红戳子给毁了,有的章印比字都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连清廷的最高统治者都对汉文化没有抵抗力,更何况他手底下那些满清贵族了。

那一个个贵族们享受着皇恩浩荡,不用发愁于五险一金,堂堂的八旗子弟自然不会过得苦哈哈。

汉族人以前爱玩的他们也玩,汉族人以前爱看的他们也看,骄奢淫逸不用教,人天生就会。

由此再往下推,统治阶级享受汉文化中的雅,普通满人感受汉文化中的俗。

雅俗共赏之间,自然会被汉文化一步步同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别说汉文化的门户便是汉语,由此以往,汉语也就成为满族人必备的第二语言,甚至在清朝后期直接就变成了第一语言。

就连末代皇帝溥仪这个最根正苗红的满族人,自己都在自传中承认不会说满语。

由此可见清朝统治者最初的愿景早已被历史的规律所打破。

在优胜劣汰之下,满语成为旧的事物,遭到了历史的排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等到了近代,满族贵族大势已去,只得回归民间,在动乱之际,为了生存必然要以汉语为主,满语就越来越不受重视。

随着一系列社会变动,改天换地之中,满语的传承更是难上加难。

以至于到如今近百年时间过去,满语已然成为了“濒危物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虽然满语如今已经失去了最大的功用价值,但是其作为一项文化传承还是需要得到人们的重视。

不是说旧的就一定是坏的,满语的文化意义依旧存在,也依旧有必要进行留存与保护。

因为满语也是我们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中不可或缺的一块瑰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