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清宫剧中,身穿各色铠甲的“八旗子弟”令人印象深刻。而在中国历史上,大清的命运可以说是成也八旗,败也八旗

当初,他们浩浩荡荡地扫荡中原,统一中国。后来,他们又无力抵抗西方列强势力,书写了一段中国的屈辱史。

那么,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些八旗子弟的后人今在何方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旗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八旗制度的雏形,能追溯到努尔哈赤的部族势力还较小的时候。当时,他们是以牛录制来编制部队。

“牛录”是满语“箭”的音译。所谓牛录制,一开始是指每次准备打仗或狩猎时,每人要出一支箭,10人为一牛录,其中的首领称为“牛录额真”(“额真”通汉语“首领”)。

但后来,努尔哈赤发现,牛录制虽然在狩猎的过程中影响不大,但真正到了比较大型的战役时,根本就调度、指挥不过来,于是他决定建立一个更大的单位——旗。

此时的以旗为分,还只是建立在牛录的基础上,也就是以若干个牛录为一旗,起初仅以黑旗、红旗为标志。但显然,随着建州女真人越来越强大,他们的旗帜会越来越多,编制方式也会不断调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间来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除海西女真叶赫部外,所有的女真部落都已被努尔哈赤征服,其麾下可谓兵强马壮。

正月初一,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正式建国,定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并自立为汗,建元天命。

而早在前一年,即万历四十三年的时候,努尔哈赤的部队,从一开始的黑旗、红旗,经过中间新增加的黄、白、蓝三旗后,最终形成了“八旗制度”,即:正黄、正红、正白、正蓝、镶黄、镶红、镶白、镶蓝旗。

编制方式当然也更加复杂:

每300个人为一牛录;

每5个牛录为一甲喇;

每5个甲喇为一固山。

每一级各设有一位首领,即额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这些八旗子弟一路所向披靡,扫荡中原。到了皇太极定国号“大清”后的第七年(清崇德七年),满清还对蒙古人、汉族人进行了编审。从此,满、蒙、汉三族的八旗制度全部完成建设,一共二十四旗。

之所以八旗兵最终称霸华夏,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该制度下“兵民合一”的特点。

八旗制度有点像西魏时期宇文泰所创建的“府兵制”,即:全民皆兵,平时无战事时,百姓主要从事劳动、生产和打猎,一旦要打仗了,无论是每个人的精气神,还是粮草后勤保障,都立刻进入战斗状态。

而且,八旗制度也大大提高了兵与兵之间的默契度,以及部队整体的凝聚力。

另一个原因,就是那些在外征战的青壮男丁没有后顾之忧,他们只需专心打仗,他们的妻子、孩子、父母都由旗内照顾供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家的“寄生虫”

正是这样一种为战争而生的八旗制度和组织,遇上那个明朝崩溃的乱世,给了女真人(族名后更为“满洲”)创造历史的机会,成为继元朝蒙古族之后,第二个统一中国的外族。

然而,在统一之后,由于这种国家供养的政策,八旗子弟开始疏武弃艺、贪图享乐。他们生活懒惰、堕落,完全生于安乐之中。

顺治帝就曾斥责那些官宦子弟“本身不充兵役,尽令家仆代替”。

其实早在顺治年间,也就是大清定鼎北京后不久,奢靡之风就已盛行。史学家谈迁在《国榷》中写道:彼时,貂皮、狐皮大衣(“狐裘”)风行,皇上穿的价值“三千金”,而诸臣穿的“最下者千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谈迁感慨:像这样一件价格不菲的衣服,足以掏光那些家境贫寒的官员的积蓄,但也无可奈何,因为你若不穿,其他大臣就瞧不起你。

而继王公贵族在攀比、享乐中衰落后,更糟糕的是,八旗的普通官兵也跟着衰落。

他们堪称“古代月光族”——“不好居积,厚利重禄,率随手尽,穷奢极丽。”

在入关以前,八旗兵的主要物资来源,除了传统农耕和游牧,还有一大部分可以通过征战时掳掠而来。

这虽然能提高士兵的求胜欲,但也使他们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他们每天饭桌上的菜,从那时起就特别丰盛。

入关以后,清廷严格禁止掳掠,可他们饭桌上的菜却依旧丰盛,但如今他们只能拿饷粮来消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久而久之,尤其到了康熙中期以后,在这样一种挥霍无度的生活理念和方式下,那些八旗普通官兵逐渐陷入贫困。

所谓“由奢入俭难”,旗人即使入不敷出,还是不愿参加生产,他们的骨子里早已深深刻下了懒惰二字。

从国家军事层面来说,这种贫困与懒惰更为要命。这些官兵对于日常训练那叫一个“心无余,力也不足”,讨厌打仗,也害怕打仗。

而这一切,都为大清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移民屯垦至黑龙江拉林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退位。民国政府起初仍给清室每年400万的“生活费”,但这仅仅是针对紫禁城内的皇室,民国政府可管不过来那些八旗子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这对那些常年生活在清廷“恩养政策”下的旗人来说,可谓灭顶之灾。

所有的满族特权,所有的荣华富贵,一夜之间,灰飞烟灭。

曾经养尊处优的八旗贵族,瞬间沦为了连平民百姓都不如的下等人,他们甚至刻意隐瞒自己的满族身份,纷纷将满族姓氏改为了汉姓。

由于他们以前一直坐吃山空,很多人即便有劳动的决心,也没有可以谋生的技能。有的靠变卖家产,有的沦为娼妓,有的去做车夫,还有些有文化的,能做做职员、老师、医生等等。

从民国到新中国建立的这段时期,大部分满族旗人与汉族人已无太大区别,很多人都改了姓,他们与汉族人融合、同化或是通婚。但直到今天,我国仍有一个地方居住着正宗的八旗子弟后裔——黑龙江的拉林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事还得从乾隆登基后说起。

当时,刚坐上龙椅的乾隆,要处理的第一件烦心事,就是那些八旗子弟。

朝臣们纷纷上奏,说现在的北京旗人越来越多,有数十万,这些人“不农不工不商”,整日游手好闲、饭来张口。这样下去,绝非长久之策。

但若想废除八旗制度,根本不可能,毕竟八旗兵乃“固国之根本”。

最后,经过与大臣的商议,乾隆决定另辟蹊径。

他想到黑龙江边境常遭沙俄抢掠,粮食供应日渐不足,而且当地人口也严重不足,不如干脆实行“移民屯垦”计划,即:将来找个机会,让部分闲散旗人迁移至东北故地,去那边生活与农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他们要去的地方,正是满族(金代女真)人的发源地拉林地区

就这样,在乾隆九年(1744年)的秋天,一千多户满族八旗子弟,离开了自家的祖宅,踏上了北行的路队伍中,既有爱新觉罗氏这样的皇室贵族,也有像索额图、鳌拜、和珅等清廷名臣的族系子弟与后裔。

后来,在乾隆二十一至二十四年,再加上之后的嘉庆、道光年间,清廷又进行了几次“移民屯垦”,总共向拉林地区移驻京旗3700多户,约15000人。

虽然说,起初有很多八旗子弟不适应拉林的农耕生活和寒冷天气,不少人还偷偷逃回了京城,最后迫使乾隆下诏“逃回者斩”,但现在回看这项“移民计划”,它有着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