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8万人,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

与之相对应 ,根据国家统计局7月17日发布的消息,今年6月份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上升至21.3%。

记者关注到,此前,教育部在相关发布中指出,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与十年前发生很大变化,有更多的学业和职业选择,还可以选择灵活就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杭州2023届大学生就业·见习招聘会现场人声鼎沸。

(杭州市人社局供图)

和传统理解的找个单位、有个稳定工作岗位、有固定雇主或者签订长期劳动关系不同,灵活就业被定义为临时性的、非全日制的工作形式,自由职业、个体户、平台服务者也被纳入这一范畴。目前我国灵活就业人数已超过2亿。

为什么选择灵活就业?是出于无奈还是缘于梦想?是一时之举还是长期打算?有什么收获、哪些难处?潮新闻对话灵活就业的年轻人以及相关企业、高校代表等,倾听他们的心声。

“我有我的活法”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电影《普罗米修斯》里的这句话很合适他们。

和李可(化名)联系上的时候,她正在家里看书。“一周只用工作12个小时,每月平均6000多元的收入”,她说,“其余时间都是自己的。”

自由,是灵活就业者们口中反复提到的词,但也不仅限于此,还有兴趣、梦想。

日前,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曾燕波发布调研文章,我国灵活就业人数中90后、00后占比超过50%。一项对650名35周岁及以下灵活就业青年的调查显示:个人价值实现是灵活就业青年最主要的职业选择动力。

今年25岁的李可,2021年毕业于浙江财经大学,现从事线上家教工作。“我喜欢教书,也喜欢跟孩子相处。”李可说,她毕业后四处投递简历无果,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在网上寻找兼职。考虑到个人兴趣与就业方向吻合,工作时间自由,收入也不错,她开始尝试这种灵活就业的生活。

在大众观念里,人们认为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是灵活就业岗位。实际上,随着互联网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兴起,线上知识服务、网络主播、自媒体运营、文案策划等新业态,让灵活就业形式广受年轻人欢迎。

和李可试试看的态度不同,今年23岁的魏学瑞坚定地选择灵活就业。去年毕业于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时装零售与管理专业的他,已经通过直播带货的灵活就业经验,创立了一家电商公司,带队一批大学生,每月固定上万的收入。“毕竟每个人的人生规划不同,我更希望做感兴趣的事,投入时间实现梦想。”在他看来,就业的形式并不关键,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赛道,比他人的认可更重要。

根据曾燕波的调查结果,年轻人考虑灵活就业的原因依次是,发展前景、工资待遇、工作地点和工作自由度。“灵活就业带着不确定性,也让我养成提前规划、制定计划的习惯。”魏学瑞说。

潮新闻对话多位灵活就业的年轻人,也发现他们大多树立了中长期规划,在享受自由和陷入焦虑中,他们有的将灵活就业作为寻找稳定岗位的过渡期,有的计划将此作为事业,有的认为是一种生活态度。

高校方面对于毕业生灵活就业,正持有越来越宽容的态度。温州医科大学就业办负责人介绍,作为医学类高校,近年学校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增多,2022年灵活就业率上升到了10%以上。

“虽然大多数医学生选择读研深造,但也有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换个赛道,比如销售医疗产品、自媒体运营等。”该负责人认为,这与年轻人就业诉求变化有很大关联,不妨正面积极地看待。

“我也有我的困惑”

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任何选择,不可避免带有优势和劣势。

在这份650人的调查报告里,一项数据也引起关注——67%的灵活就业青年认为在经济上有压力,从而导致生活满意度较低。跟大家想象反差较大的是,多数人认为灵活就业加班现象较为严重,46.5%被调查者每周工作时长超过40个小时。

“因为收入不稳定,我还在兼职做多份工作。”去年毕业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陈雨洋吐露心声。她在家从事感兴趣的发簪设计工作,开起淘宝店,为了维持这份热爱的“主业”,她兼职“副业”美术老师和社工,每月总共三千多元固定收入维持日常开销。另外,她投入大量时间画图纸、想设计。“灵活就业,也意味着我随时可以工作。”她说。

除了经济方面的焦虑,还有劳动保障问题。尽管已经适应现在的生活,可李可也有疑惑,“以后一直要自己缴纳社保吗?没有住房公积金怎么办?”李可已经成家,面对着抚养孩子、照顾家庭等更多现实问题,也希望有更多社会认同感。如今,她自己到窗口缴纳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津贴还是以老公的名义领取的。”李可担心,如果一直持续灵活就业,会不会被社会淘汰,一旦收入来源断了,生活保障会不会有问题?

为了应对焦虑,她没闲着,当家教的同时,考了系列证券、基金、期货从业资格证等,便于找其他工作。她认为,做全准备,才能有底气面对职业带来的挑战。

还有一部分烦恼来自家人的反对。毕业于温州理工学院的王遥就一直处在矛盾中,原本毕业后她打算灵活就业,做自己热爱的手工艺,因为父母反对,她无奈找了一份轻松的公司文员工作,把手工艺制作当成副业,偷偷出去摆摊做生意。

“爸妈认为女孩子没有正式单位、没有就业保障,会影响今后找对象。”王遥甚至觉得,这也是社会普遍的观点,导致不少灵活就业者们自我怀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杭州弧途科技有限公司自2013年起运营灵活用工招聘平台“青团社”,相关负责人陈可介绍,“相较过去比较流行的发传单、快递员等零工岗位,近年前来应聘的大学生倾向于技术类的兼职,比如文案编辑、视频剪辑师、配音员等,虽然收入也比较可观,但将之当成主业长期发展的大学生比例还是不高,不少人是带着兴趣尝试新领域,很容易放弃,当一个人不断更换自己的工作领域,来自家庭与社会的不理解就会增加,自己的压力也会变大。”

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安全管理学院负责人认为,在社会就业压力和新青年就业观念的冲突下,需要提高灵活就业的指导和支持,若灵活就业成功率不高,将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面压力。

不在体制内,跳出固定的办公室,在灵活的时间里,他们有所热爱有所坚持。关注到就业年轻人们的新活法,也看到了他们面临的困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