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本文当中,我想说的“国学类书籍”,并非狭义的中国传统文化相关书籍,与经史子集有关的书籍,我觉得都可以算到广义的“国学范畴”之内。比如一本书籍,内容的主要部分讲的是与对联平仄有关的话题,虽然把它归入到“文学”的范畴之内更“科学”一些,但是从更包容的角度来看,对联,应当属于“国学”的范畴。

如果不强调研究,而只是从阅读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国学类书籍应当从更杂博的角度切入去阅读,会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国学”,同时也可以让我们在后续阅读时可以更精准地把握自己的兴趣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拿我个人来说,我是很喜欢国学的,在阅读方面,我也没有强求自己一定去阅读国学哪一个领域的书。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民间传说、易经中医、诸子百家、五行八卦、玄学志怪、历史考古、古董文物、文玩收藏、国画书法、遗址遗迹……,在最开始接触国学的时候,我不仅没有挑选科目,甚至还要求自己尽可能地扩大阅读范围,让自己不要被视野可及的范围所限制。

国学,可以包含文化、艺术、文学、道德……等很多层面,虽然名称有所不同,但是国学各个学科之间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就像常说的“文史哲不分家”那样,执着于某一专业领域的阅读,反而会使我们在理解国学的时候更加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在当今依然有很多朋友喜欢古体诗词,从文学角度去讲究格律、平仄……等,是我们学习古体诗词的一种方法;同时,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现代的歌词,如果我们不拘泥于对某一种诗歌的偏爱而随着时间的脚步去体会文学形式变迁的话,就会对古体诗词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会对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下流行歌曲的理解更深刻。

又比如儒释道的要义与现在社会的关联。如果我们只是单独地去阅读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相关的书籍,会让我们更多地思考专业领域的内容;而从国学的角度而言,与国人的道德礼仪与精神层面相关的,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独的文化脉络,而是儒释道三种文化的融合。时至今日,我们所说的国学中的文化,已经无法用单一的学术派系来做绝对化的定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我们阅读自然科学类书籍的状态不同,自然类学科,学科属性很明确,而是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本来就是复合型的。能够读懂一幅国画上面的题诗,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幅画的意境;能够了解一个朝代的社会成分,也能够帮助我们去更好地弄懂那个朝代的礼仪规范。

正所谓兼听则明,从更多的角度去阅读与国学有关的书籍,才能不让我们在理解国学的时候有失偏颇。同时,在经过了“广泛撒网”之后,我们才知道自己要“重点打捞”的是什么,先让我们自身来一次有关国学的“百家争鸣”,选择我们的兴趣所在才会变得更容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