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教育时报记者:张利军 张俊州)“爷爷!爷爷!可以给我写个‘龙’字吗?”“爷爷!给我写一个‘福’吧!”“我也要!我也要!”铺毡、裁纸、蘸墨、题字……6月9日上午,在郑州市郑东新区教文体局联合大河村遗址博物馆举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上,教育时报记者见到了受邀前来参加活动的河南农业大学退休的孙伟教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退休后,孙伟一直致力于悬针篆的传承推广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区,孙伟作为郑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悬针篆的传承人、国家版权局命名的“孙伟悬针篆”电脑字库创始人,正在向前来参观的学生讲解悬针篆的前世今生。他的展台被前来参观的学生围得水泄不通,孙伟和助手忙得不可开交。活动结束后,孙伟才终于有时间向教育时报记者讲述了他和悬针篆之间的不解之缘——

偏爱悬针几十年,不仅仅是坚持不懈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书法,还是很讲究童子功的。

我家有学习书法的条件和浓厚的氛围。我爷以前开过私塾,他除了做家务,唯一的爱好就是每天坚持写字。家里有很多老字帖,甚至还有一些书法爱好者一辈子可能都接触不到的古书。我爸妈也都很有文化,非常支持我练习书法,让我爷“每天一字”地教我。

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四五岁的时候我就开始临帖学习书法。我记得还没上小学那会儿,有一次临写《天发神谶碑》里的那个“行”字,反反复复写不好,大人们都睡觉了,我还在那儿练习,一直写到晚上十一二点。上初中时我的书法已小有成绩,过年我们街道上好多春联都是我写的。

后来到河南农业大学读书,除了日常学习,每天中午我必须要有1个小时的书法练习,《峿台铭》是练得最多的。大学期间,我参加学校组织的书画展,每次的书法作品最低都是获二等奖以上。过年写春联时,每年我都跟着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老师进学校、火车站,帮他拉纸,看他写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非遗”展示区,孙伟的展台吸引一批批学生驻足观看

就这样,一二十年下来,篆、隶、楷、行、草,什么字体我都临过,可以说是遍临诸帖。我爸特别喜欢欧体,我妈喜欢米芾,但我对他们那几种字体还是不太“感冒”,我偏爱一些冷门的、小众的东西,所以就喜欢上了“古怪”的悬针篆。悬针篆字迹修长、潇洒飘逸,我妈就说我整天写一些“怪”字。

50岁以后,我总感觉自己的字气韵不够好,笔画之间的配合感觉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就开始对张旭、怀素等草书大家的书法着重学习。每天坚持1到2个小时,这样又坚持了七八年。各种字体相互之间看似桥归桥、路归路,其实关系互通,正书强身固体、行草书舒筋活血。那几年的行草练习,确实让悬针篆的精神美、气韵美、神态美都有了明显提高。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15年的一次书法活动中,咱河南省省直书法美术家协会主席徐荣双,发现了我写字路子正、功底厚、潜力大,便把我吸纳进了省直书法美术家协会,担任常务理事,这也为我开阔眼界、提高书法水平、取得更大的进步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伟受邀为洛阳第40届牡丹文化节设计的悬针篆题词

金杯银杯不如人们的口碑。2018年,我的13幅书画作品被中国邮政选中,印制的邮票全国发行;在嵩山少林寺第一届无遮大会书画邀请展中,我的草书《心经》得到专家学者一致好评,该作品还被少林寺藏经阁收藏。庚子年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邀请我用隶书写了拜祖文,“拜祖文”3个字就是用悬针篆书写的,拜祖接待大厅的黄帝文化成语六条屏也是悬针篆;洛阳第40届牡丹文化节纪念章上那7个字同样是我笔下的悬针篆。我还荣幸地被评为省直先进艺术工作者。

出名了之后,就有人和我说:“老孙是个黑马,前几年名不见经传,书法界咋就突然冒出个你嘞!”书法非一日之功。痴狂的热爱、扎实的童子功、几十年的坚持临帖,遇到了知音伯乐赏识,这才有了现在的我。

悬针魅力无穷,现在已有11人拜师,还有很多人为它写诗词歌赋。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席司马武当的188字《悬针篆赋》在悬针书展或悬针报告中,像经典一样被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传颂。

练习书法是个苦差事,板凳要坐得十年冷。我几十年大量的临帖学习,能坚持下来一辈子,那没别的缘由,就是喜欢!

以古为徒、科学传承、发展悬针,时不我待

悬针篆我陆续写了几十年,但是直到有一天看到了北大方正悬针变体电脑字库,就受到了启发。他们把《天发神谶碑》做成了电脑字库,但只是美术设计字,而不是书法。我心想,我要做就做一套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字库,建立自己的书法语言符号。

我这个想法也得到了很多朋友的肯定和支持,他们认为这样做利在当下、功在千秋。

说干就干,从2017年开始,前后5年多的时间,我根据1988年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发布的常用字、次常用字,又增加了一些非常用字,共确定了8000多个字,第一批用来临字的卡片就有5万张。

我先把悬针篆做分类研究、数据化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悬针篆主要有正方形、长方形、特长形三大类型。正方形,例如《天发神谶碑》《蔡夫人碑》,比例大致为1∶1;把比例在1.5∶1左右的叫长方形,如唐朝的《峿台铭》;把比例在3∶1以上的叫特长型,如王莽钱币和中山王帖。

这些长宽比例,我都是逐个用尺子量出尺寸长短,因为我是学理科的,用理科思维研究书法,不分析研究咋能叫科学传承呢?

写悬针篆字库时,我决定统一到《峿台铭》的悬针风格上,在此我下了很大功夫。我把《峿台铭》的211字文章和每个字形都烂熟于心,天天放桌上临,单单3500个常用字和次常用字就写过不下5轮。有的字一遍又一遍地写,写个十几遍很正常,直到满意为止。这样每年的创作水平都有明显提高,以传统经典为标准、字形不断优化,悬针愈加凸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伟用悬针篆笔法书写的《碧落碑》

为方便学习使用检索,我还用拼音分类,把211字的《峿台铭》和240字古文的《碧落碑》,逐字写到卡片上,按拼音排序,做成检索字表。

悬针篆字库的书写工作非常枯燥、艰苦,从每天早上8点半开始到下午五六点结束,我一天只能“磨”出来几十个字。遇到一些难写的字,写上几十遍都是再常见不过了,天长日久颈椎、腰椎都出现了问题,有时候坐下一会腰就特别难受。

尤其是眼睛也受到很大损伤,有时候昏花到几步之内对方的脸都看不清。有一次晚上写完字到楼下散步,有堆沙子看不清,走得快直接就跪到沙堆上了。

2021年5月,我的字库被国家版权局命名为“孙伟悬针篆”,也算暂时完成了我的一个心愿。紧赶慢赶前后用了5年多时间,当时只想着尽快完成这项工作,唯恐有什么不测或意外叫我的手不能书写。

讲好“非遗”传承故事,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

有人说我逆向研究悬针篆是在“走回头路、炒冷饭”,其实不然。篆书是我们文字的根和魂,隶变发展出各种字体,但是它们的源头还是在篆书这儿。民族历史、传统文化,所有的一切都是顺着汉字这个脉络发展出来的。

我秉持的名言就是“胸中有大义、心中有社会、肩上有责任、笔下有乾坤”。对传统文化,我们要做到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尽情尽义、尽忠尽孝,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做到义无反顾、责无旁贷,没有任何条件地传承。

书法是咱国家的文化瑰宝,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以古为徒传承好、发展好悬针篆,进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开创未来,真正将中国汉字文化绵延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下去。

“书海遗珠二千年。”悬针篆作为冷门书法,推广“非遗”悬针篆,不知不觉也从原来我的个人爱好,转变为一种“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悬针篆电脑字库出来以后,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省内外多所大学邀请我去做学术报告,南宁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还聘请我为客座教授,作为特聘教授和硕士生导师,还要为学校开设悬针篆专业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伟编写的《悬针篆书法》教材

根据多方要求,也为了系统地传承推广悬针篆,2022年,我用了一年时间编写《悬针篆书法》教材,在大量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概括出悬针篆十大笔法、十大笔画、十大笔顺、十大结构关系和章法,从而首次形成了悬针篆独立的知识体系和技法总结。现在即将出版,到时候可以给更多的学习悬针篆者提供系统的理论和技法帮助。

越努力越幸运,今年4月,悬针篆入选了郑州市郑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我没想到的。因为这些年我在悬针篆上取得的一系列突出成绩,有人说,悬针篆已经成了我的“标签”、我的“符号”,我不置可否。但毋庸置疑,悬针篆,已刻进我的生命。

漫扫白云寻鸟迹,自锄明月为悬针。我现在看啥都会不自觉地与悬针篆建立联系,发展悬针篆已经成为我的人生目标和理想。研究越深入,我越觉得可做的事儿越多。下一步我还要积极争取尽早成为悬针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今明两年我还将致力于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和“非遗”创新奖。

人生不止、创作不休。退休后,我现在要求自己每天都要有进步,通过坚持不懈来创作,为往圣继绝学。传承推广悬针篆我还会一直努力,通过不断寻根问源,增加悬针篆的“厚度”,科学性传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冷门”不冷、“绝学”不绝。

(原载2023年6月16日《教育时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辑:东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