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 | 大梦

这是【大梦看电影】的第23篇推文

内地电影市场政策,变化快速!

几乎所有进口片,如开闸泄洪般获得了引进机会——

不仅仅是几乎所有好莱坞PG-13分账大片,还有好几部一年前的小体量影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进口片的“开闸泄洪”对大盘的提振左右有限。

如果今年再有2到3次极冷大盘出现,全年破500亿将毫无希望。

当下,如何让逐渐萎靡的进口片市场重新回暖,值得探索。

01

经典重映影片日常化

疫情三年,经典重映、复映片成为了市场的宠儿。

一方面,是为了提振复工初期的大盘成绩。

另一方面,也为了鼓励更多的新片定档上映。

根据统计,复工初期,共有41部电影重映,28部取得了100万以上的票房成绩。

但这41部重映电影的总票房,累计仅为5.96亿。

无论是《阿凡达》《指环王》三部曲,还是《泰坦尼克号》的重映,票房表现都不及预期。

是不是市场恢复后,已经不需要重映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并非如此,好莱坞应季大片体量缩减,需要重映片来填补。

各家还有不少的重映片资源,例如:

迪士尼的漫威系列
华纳的《黑客帝国》《霍比特人》以及《黑暗骑士》系列
索尼的《蜘蛛侠》系列
环球的《速度与激情》《侏罗纪》系列
派拉蒙的《阿甘正传》以及《变形金刚》系列

以上多达30多部好莱坞重映片,都拥有着3000-5000万左右的票房体量,可以有效提振大盘市场。

02

全面放开好莱坞分账片宣发限制

疫情前,好莱坞分账大片在中国,基本保持30-40%的年度总票房占比。

从2017年开始,进口片占比逐年下滑,内地影市放宽了对好莱坞分账大片的上映限制:

95%以上的分账片都可以选择在周五正常公映,提前20-30天左右定档,除了春节、暑期、国庆之外,大多数好莱坞分账片也都能获得同步,甚至提前北美的待遇。

但是,好莱坞影片在内地的颓势依旧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滑。

这是因为,政策的限制,好莱坞分账片的宣发方式、渠道、阵势,相对比国产片,都被束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种种的宣发限制,导致好莱坞分账片的宣发预算不高。

根据业内人士透露:

目前大多数好莱坞分账片在内地的宣发费用在1000-3000万人民币左右,这个数字相对比国产片来说相对较低,一般具有亿元以上票房预期的影片,都不会只有1000万左右的宣发预算。

有序放开分账片的宣发渠道和规模,或许也能促成好莱坞片方投入更高的宣发费用,也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只会贴公交地铁广告牌的初级阶段。

如果进一步放开分账片的宣发限制,无论对于内地影市大盘,还是对于承接外包工作的宣发公司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03

简化买断批片送审步骤

好莱坞分账大片,会至少提前三个月送审。

大多数影片是在海外公映之后,才开始进行内地的送审工作。

一般情况下,走完全部流程至少需要4个月的时间,因此大多数批片会晚于海外至少3-6个月才能够上映。

海外公映3个月之后,会释出高清资源,这也会公映造成消极影响。

此外,买断批片的片方会经常遇到亏损问题。

除了买断费之外,还要给有关部门交至少200-300万的保底发行费用,以及硬盘制作、基础物料制作费、译制费用等。

如果能把引进的窗口期压缩到三个月以内,一些在海外口碑、热度双爆的印度片、韩国片和日本片,也会在内地市场有不错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