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 NuclearKitty 的第 1403 篇原创文章

从心理学上讲,越是熟悉的领域,越有高谈阔论的资本,越是如鱼得水的环境,越容易畅所欲言。

比如,工作中,你搬砖十年,终于可以指点江山;生活里,你奋斗半生,终于实现人生理想;然而在跑圈里却不尽然,跑龄越久,越不敢大声说话。

“朋友,买课么?“

“朋友,这里有一份训练计划,你只要照着跑,肯定就可以破三。”

“朋友,你这个跑姿有问题,你要是这么练下去,肯定会受伤,你看看这个课表。“

管中窥豹,各种好心的教练活跃在互联网平台上,即便强如李子成,也会被人说“跑姿需要改正“ “刚开始训练,不要追求速度”。

同时,有些大神也喜欢在互联网上挥斥方遒,他们对普通跑者评头论足,对不符合自己意愿的观点打击报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跑圈开始要谨言慎行,尤其是在互联网平台上,似乎永远都充斥着戾气,有人指点你的跑姿,有人评论你的成绩,有人说你摆拍,有人看你跑崩。

似乎,总有那么一群人,喜欢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他们沉溺于挑别人刺的乐趣,他们有时候好为人师,有时候落井下石。

总之,“拟人”这个修辞手法,对他们来讲更像是一种形容词,他们像是孩提时代给老师打小报告的同学,又像是和领导告状的同事,你可以想象到他们那张小人得志的嘴脸,尤其是,当他们发现自己在某一个瞬间比你优秀的时候。

所以,我们开始接受跑友的多样性,准确说,人类的多样性,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屏幕对面是怎样一个物种。

所以,为了防止被喷,不敢大声说话。

浸染跑圈多年,你会发现,身边的跑友藏龙卧虎,有成绩斐然的禽兽;有事业有成的大佬;有经历丰富的大哥。正所谓,你永远不知道你旁边的那个跑友,在跑圈之外,还有怎样一重身份。

如果说沪上知名跑者我们早已耳熟能详,那么,那些不甚出名但是成绩斐然的大佬也是恐怖如斯的存在。

就像,在卢湾的内道追逐的,就肯定没有一个善茬;同样,在周末的早上,看到世纪公园那些赤膊的骨瘦如柴的男子,也要送上几分敬意。甚至说,可能,刚才那个从旁边超过去的中年男子,已经破了3。

此外,有商业精英,他们是企业的高管,或许早已实现了财富自由,跑步,只是一个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只是一个消遣的选择。

你可以看到他们穿着最顶级的跑鞋跑出6分开外的配速,因为,他们买鞋的准则就是“哪双最好就买哪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个人经历丰富的大哥也不胜枚举,对他们而言,成绩早已不是第一要务,可能早在十年前他们就破3了,现在他们可能已经转战越野甚至铁三,路跑只是放松;也有可能,有那么一些大佬,尽管成绩一般,但是已经解锁了六大,你笑大哥跑得慢,大哥笑你看不穿。

还有那么一拨人,可能已经解锁了全国80%的赛事,主打的就是一个重在参与。太多的跑友有着自己的故事,在他们的故事里,他们自己才是主角。

所以,为了防止装逼被看穿,不敢大声说话。

其实,跑了一阵子之后,就会发现,跑步还是简单一些好。有些跑团加了又退,有些公众号订阅了又取关。

我们开始回归到自己的本心,因为我们明白,跑步,终究是和自己的斗争,无论你的目标是保持健康,还是超越自己,能陪着到最后的,只有自己。

于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谢那些曾经陪伴过我们一程的人,但最终,我们还是和那些同频率的人玩儿的更好,有些跑友成了点赞之交。有些跑友在跑团之外又拉了小群。大家目标一致,三观相同,从跑友上升为朋友。就是小群里的一句话,关系好的哥们儿就可以一呼百应。

知己不需多,三五个足矣。好的跑友也是如此。我们的圈子逐渐变小,逐渐变得稳固,终于我们知道,不是每次训练都要打卡获得别人的赞赏,不是每个flag都要立在朋友圈获得他人的肯定。我们回到了跑步的最初,我们多了思考,多了和自己的对话,多了和朋友的相处。所以,三五知己懂自己,不用大声说话。

从不敢大声说话,到不用大声说话。

跑步多年后你会发现,比起“大声说话”,跑步对于自己更重要的其实是,敢和自己对话,告诉自己下一个目标,在低潮时给自己打气,和自己探讨奔跑的意义和前进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