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新中国成立,国家发展越来越繁荣,不必一直处在心惊胆战的环境之中,为我们创造这太平盛世的英雄们也已是暮年,该好好的享受这美好的生活。

开国将军余秋里,暮年就在广州疗养院,轻易不出。但突然有一天,一通电话,却让老将军走出,是什么紧急事件,能够让余秋里迅速赶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独臂将军

1987年中央军委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辞职信,是余秋里前辈写的.

信上表明他年事已高,再加上战场上无意间遭受到的重创,致使近几年来也因为身体问题一直在医院治疗体力,精神力已明显大不如前.

不能再胜任党和政府交下来的工作,再像年轻时一样为党服务,为人民服务,所以自请辞去军中职务,并去掉十三届中委候选人的位置。

余秋里前辈此番话语,恳切真诚,深感体力不支。

故申请退居于二线之后,不再站在一线奋斗,为人民服务,虽退位让贤,仍时刻关心着社会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领导也体恤老将领的不易,知晓他们身体情况,同意余秋里前辈的申请。

即使退居前线,但70多岁高龄的余秋里只要能行动,就会坚持前往他曾经工作和奋斗的地方去看望观摩。

而且他非常关心城市的建设,关心家乡的发展,余秋里曾经组织江西省的领导人员去深圳借鉴学习以利于家乡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余秋里前辈是出生于江西省的一户农民家庭之中,清朝末年革命年初,当时国家正处于动乱,很多百姓都受到政府和土豪的压迫与剥削。

余秋里从那个年代而来,对家乡有着特殊的眷恋,所以新中国成立之后,也想要帮助家乡发展。

余秋里前辈深受地主压迫,无奈之下奋起反抗,反对地主的压迫,可以实现粮食自由,不必处处小心谨慎,受人压迫。

余秋里在家乡危难之时,逼不得已闯出一条正确的道路,最后更是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对其家乡日后的发展更是做出巨大贡献。

余秋里在解放军中有一个特殊的称号“独臂将军”,这个名号一响,敌人便吓得望风而逃,避其锋芒。

余秋里的独臂,是在1938年11月参加红军长征路上受伤造成的。

1936年3月,红二十六军团在乌蒙山区与国民党展开激烈斗争,此次战斗纠缠数月有余,且国民党的援军不断,兵力指数高过我军数倍。

在敌我双方实力相差如此之大的情况下,我军出其不意,将国民党军队成功逼退。

为了战争的胜利,余秋林与团长一直在辗转不同的地点,寻找战斗的有利地形。

就在他们四处寻找之际,却遭到了敌方军队的埋伏,余秋里发现对面山坡的制高点有敌军狙击,已经瞄准团长。

情急之下,余秋里将团长拉倒,大声呼喊,话音未落,子弹袭来,子弹的速度非人力所能匹敌,余秋里帮助团长躲过了生命之危。

但是那枚子弹却打中了余秋里的左臂,狙击枪的威力十分强大,致使余秋里的左臂皮骨炸裂,血流不止。

皮开肉绽的样子,让在场的同志永生难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战争年代能够保住性命已是最大的幸运,药物短缺,同志们受伤用药都十分小心谨慎,所以余秋里胳膊受伤也只是简单的包扎一下,就继续跟随大部队一起转移,。

在转移途中他的伤口恶化。到达根据地时,余秋里绑着绷带的手,已经开始萎缩,并有腐烂迹象。

当时的医疗水平与现在相差甚远,不具备做这种大的外科手术的条件。

但余秋里的伤势危急,刻不容缓,恐有性命之危,在众人商讨之下决定将余秋里的断臂截去,以保住性命。

余秋里的伤口腐烂并且涉及到骨头,那样的医疗条件也只能想到这样的办法。

但战地没有太多药物,截肢也没有麻药止痛,手术暂时不能进行,所以余秋里每天只能用凉水浇在伤口上,使其达到止痛的效果。

但这终究是治标不治本的,大部分的痛苦还是要余秋里自己忍受。

直到1936年9月才从敌方那里缴获到可以做手术的药物和器械。在缴获后的第一时间,卫生部就马上给余秋里做了清创手术。

当时伤口已经惨不忍睹,近距离观察还会闻到一丝发臭的气味。

因为长时间的拖延和没有药物进行治疗,整条手臂已经不能看了,马上进行断肢手术,自此成为赫赫有名的开国“独臂大将军”。

军功建树

余秋里之所以能在开国大将中独占一位,与他出色的军事才能息息相关。

余秋里在抗日战争之中创建6连,被人称为“硬骨头”,这支军队在战场中起到重要作用,令敌人望其项背。

当时贺龙对他和另外两名大将下达一个任务,让余秋里立即带领300多人组成的第三支队前往雄县板家窝镇。

在1939年2月上旬,日军侵犯板家窝镇,余秋里接到消息后,立即命令手下对日本人进行伏击,双方展开激烈战斗。

此次战争损伤日军80多人,其中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领导。

余秋里此次告捷也打出了八路军的士气,起到了振奋人心,威慑敌军的效果,而且吸引了好多游击队伍,纷纷要求加入余秋里的第三支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余秋里的第三支队是1939年1月末组成,到1939年3月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成员便是最初的二倍,壮大得非常迅速。

随着队伍的壮大,余秋里向贺龙发去消息,希望能够整编一下队伍,希望能够变成一个团,这篇报告也很快被上级领导所批准。

于是余秋里的这支散兵就成为红军三支队第7团,也就是日后人人赞叹的硬骨头六连。

军队初成规模,便与之前不同,制度要逐渐完善,便于管理。正巧贺炳炎从外学习归来,来到余秋里这里担任政治委员。

余秋里和贺炳炎其实非常有缘,他们都是在长征之中失去手臂,而且贺炳炎失去的是右臂,余秋里失去的是左臂,他们两个成为搭档,被当地群众和敌军称为“一把手队伍”。

后来他们的队伍被整装重建,整编成独立的三支队,在多地展开游击战争。

在战争中他们第3支队虽然连连取得胜利,也没有骄傲,而是严格要求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为了提高战斗力,他们决定要将连队进行一次整体训练。

余秋里的第三支队下方有数个连队和团,其中六连一直表现突出,余秋里自然也发现了他们。

他一直想把六连作为一支第三支队的铁拳头来打磨,所以经常来到6连来看连队的整体训练情况,对其颇为关注,并特意交代手下的人一定要注重6连的战斗。

余秋里并没有看错,6连在战斗之中逐渐锋芒毕露,名声打响,成为敌人公认的劲敌。很多队伍都争相向6连学习,学习他们不怕牺牲,不惧敌人的精神和他们的战斗模式。

第三支队在余秋里和贺炳炎的带领下越来越壮大,最后第三支队受命返回冀中开启北地战区的游击战争。

此时的部队已从之前开始的三百多人,扩大到有三个团体的五千多人的规模,十分庞大,对此贺龙将军也十分赞叹。

没想到余秋里和贺炳炎他们竟然能搞出这么大的队伍,并且威名远扬,敌人只要听到一把手队伍便吓的绕道而行,避其锋芒。

这支队伍能有如今的状态,余秋里功不可没。因为他一旦有空就带着连队跑步,不仅了解战士们的思想状态,而且实时学习先进的人物思想和分享经验。

在他的队伍之中,一直奉行的是人人皆兵,个个都练,所以能者颇多,他不会专注于一人或一项,而是将所有人最大的潜能发挥出来。

余秋里为了磨练他的成员,邀请过众多实力强劲的老师教授知识与经验。

余秋里讲究的是官交兵,兵教兵,兵教官的练兵方法,他认为实力在于磨练在于分享,每个人都有潜力,只要能发掘出来。

他这一想法也深受毛主席的肯定,并将其练兵方法发扬出来,载入史册。

工业部门的贡献

余秋里前辈不止在军事上深受毛主席的重任,而且在我国石油产业中也有颇深建树。

在1955年,我国的石油产业并不发达,不能达到国民的需求量,毛泽东忍不住感慨“车无油”。正在毛主席踌躇这个任务交给谁时,周总理便向毛主席举荐了余秋里。

毛主席衡量过后,便决定将余秋里调到石油部门,但是在毛主席告诉余秋里这个消息时,他却说:

他并没有从事过这方面的工作,怕承担不了这个重任,并且向毛主席举荐军中实力比他更强的人。

对于余秋里的话,毛泽东并未同意,也没有反驳,而是问他?你今年几岁?

其实余秋里现在只不过40出头,正是男人最好的年纪,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学习能力。

毛泽东说我们虽然取得战争的胜利,但是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1步,有很多东西我们没有接触过,也没有学习过,都要慢慢的接触学习,并掌握它。

正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余秋里被毛泽东的话所感动,毅然决然的接下了这个任务,并且希望能达到毛主席所给的目标,就是5年之内能够将我们国家的石油产业做起来。

余秋里在上任之后,知道自己是一个外行,所以虚心请教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因为石油地址理论和地址勘探异曲同工。

只有完全了解地质地理,才会找到石油的具体位置,方便勘探考察。

所以他在与李四光商讨过后得出一个结论,决定将石油勘探的重点部位放在我国的东部,他认为那里可能会给出不一样的惊喜。

而这个方向也很快得到了反馈,余秋里在四川石油管理局那,接到了消息说:四川有三个地方出现了原油。

很多人认为那里出现了大油田,所以余秋里立刻调集力量前往四川。但此次行动,并没有得到预想中的效果。

1954年4月10日,余秋里向毛泽东汇报四川情况,石油产量薄弱,并不是大油田,集中采取的话,油量不是很大。

毛泽东听到余秋里汇报也并没有气馁,而是鼓励余秋里,既然东边不亮也许西边亮,我们可以换个方向继续寻找,祖国这么大,总有一片属于中国的油田。

余秋里虽然在开采石油中碰到了钉子,但也总结经验,知道石油应该如何勘探采取。

有些只不过是幌子,一口井喷出油田,不代表它的地下就有大片石油,可供开采。

余秋里是军人出身,他有十足的胆量去实践,最后他将石油开采地定在了松辽盆地,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大庆油田,位于黑龙江省。

此次余秋里锁定的石油开采地,取得胜利,至今大庆油田仍能开采出丰富的石油。余秋里耗费半年的时间找到了开采石油的眉目,改变了我国石油工业。

捷报也很快传到中央,毛泽东接到余秋里的汇报时,欣喜过望。

余秋里在石油产业做出如此突出的贡献,离不开周总理的举荐,在余秋里开发石油遇到困难时也是周总理的帮助。

在余秋里陷入囹圄之时,也是周总理伸出援手,给其庇护,所以周总理在余秋里的心里有着不可估量的位置。

在周总理卧病在床时,远在他乡的余秋里,正在养老院中颐养天年,接到王震的来电,余秋里没有丝毫犹豫,便立刻飞往北京。

战友信中虽然含蓄表达周总理病重,但他知晓若非周总理病情危急断不可能给他来信。所以余秋里立刻前往北京,探望周总理。

即便如此,余秋里还是来迟了,在他刚刚下飞机便接到了总理去世的噩耗。

在周总理遗体告别会上余秋里悲痛万分,难以抑制自己的眼泪,他非常遗憾,没能与周总理好好告别。

余秋里这十几年的生涯里,他一直是一个拓荒者,不断的开辟出新的世界。

无论是从军参战,还是接受毛主席派发的任务,开采出可供中国好几十年用量的石油,还是在城市发展规划上,余秋里一直奔赴在各行各业,从未停歇,战绩斐然。

余秋里前辈的一生,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