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衣食住行中的“行”最受代表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上海很多老人是60多岁的活力老人,他们挤挤地铁、骑骑车,甚至开开车都没有问题,但是10年以后呢? ”在昨天举行的“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监督调研座谈会上,10位代表聚焦“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中存在的难点堵点提出意见建议,其中衣食住行中的“行”最受代表关注,尤其是老人的出行难题。

“轨道交通保证城市的速度,公共交通关乎城市的温度。”在市人大代表、浦东新区金高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施政看来,随着老龄化加剧,应该在中心城区提升公交枢纽站点的在地感和归属感。“这段时间可能就是我们认真规划重构一个接驳通勤更可靠、服务生活更便捷、深耕社区更日常、应急响应更灵活的,适应未来城市发展需求的公共交通网络的最佳窗口期。”

施政认为,解决出行难,就要围绕15分钟生活圈做好公交线网的规划设计,这是未来公交的主战场。目前公交线网遇到两个实际困难:一是,路网制约了线网的可达性。“尤其浦东的路网,大马路多,小马路少,路网密度低,支线路网不通畅。”施政说,菜场、学校等大部分在小马路,如果路不通,那么公交的线也过不去。所以,公交线路要贴合市民日常生活的需求,必须丰富通达的路网支撑。

二是,支线的公交专用道稀缺,制约了公交服务的可靠性。目前,公交专用车道绝大部分都设在主干道上,支线道路上几乎没有,这样就很难保证专用车道的连贯性,“开着开着就没了的专用车道保证不了准点率,也影响了公交与地铁接驳服务通勤客流时的可靠性。”她建议,依托城市精细化管理,改善路网联通度和公交专用车道的科学设置,积极构建服务15分钟生活圈的公交线网。

在市人大代表、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副院长王卓瑛看来,上海应该推动数字交通体系建设,“借助数字化手段,可以建立‘地下一张交通网,地上一片交通云’的框架体系。”王卓瑛认为,交通各个环节采用数字化赋能后,不仅能够发挥系统性优势,系统之间的协同链条也能打通,从局部的点状支撑向全面赋能的联通发展,这样,老百姓就会有很好出行体验。

王卓瑛还提出了综合交通“全出行链”的概念,“在综合交通建设中,公交是公交,轨交是轨交,共享单车是共享单车,能否打通数据,打造‘一码通行’,在出发地到目的地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全出行链服务。”

目前,本市正在推内环“年轻化”工程,不少道路设施正在“换肤改颜”,内环内很多基础设施建设是在上世纪80年代大批量建的,如今都进入30—50年的使用年限,王卓瑛认为,在推行“年轻化”工程的同时,也要重视存量基础设施的数据化资产的恢复,因为这是数字交通体系化建设里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除了衣食住行的“行”,不少代表也谈到了“住”。市人大代表、市城管执法局副局长彭燕玲认为,要研究旧区改造的资金统筹平衡机制和实际受益面。她在联系基层时发现,静安区有个居民区房龄已达100年,小区内部陈旧,安全隐患很大,已发生多起坍塌事故,群众要求改造的呼声很大。“但小区不属于零星二级旧里范围,又面临实际改造的需求。有关部门要研究,如何突破现有的政策口径和瓶颈,让旧区改造工程惠及更多群众。”

市人大代表、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资深总工程师、集团研究院院长许丽萍谈到了“城中村”改造。上海已启动30多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有的项目已经完成,“我们要分类型、深度剖析这些改造案例,及时总结可复制的经验”。许丽萍说,城中村改造不是简单地消灭“脏乱差”,而是要把这些年的改革成果红利“返还”惠及城中村,所以顶层设计很重要,需要前瞻性、系统性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