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称孔子的儒学足以“葬其国”,儒墨之争,其实是阶级之战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灿烂的时代,许多影响后世的学说都在这一时代诞生,尤以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大学派最为兴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此后千百年历史中,每一个时代都有着这几大学派留下的影子,但这些几乎同时存在的学派,彼此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和谐,甚至爆发过激烈的冲突。

神秘的学派例如,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就曾经说另一位大思想家孔子的儒学足以“葬其国”。

这话听起来很没道理,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作为主流学派沿用了2000年,可谓是“国之柱石”一般的存在,怎么墨子说孔子的学说会亡国呢?

这得从墨子本人说起,相比于孔子、庄子、韩非子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同为一代大家的墨子显得很神秘,在史书上的记载更是寥寥无几,司马迁著《史记》时也不曾给他单独立传,只草草记了一句“墨翟,宋之大夫”,便再无下文。

墨子创立的墨家,也从未登上过大一统王朝的政治舞台,而和墨家齐名的儒、道、法都曾经是统治者手中的工具。

这大概和墨家学说中“叛逆”的一面脱不开关系,或者说,墨家学说的立场不是站在君王的角度,而是站在了平民的立场。

墨子本人,便是中下层平民出身,他出生的年代是战国初期。其实墨子和孔子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从未见过面,墨子出生之前,孔子便已经去世。

相比于生活在更为平和的春秋时代的,贵族出身的孔子,平民墨子所处的战国,是一个征伐四起,血流漂杵的黑暗年代。

身为平民而非贵族的他,受到了来自统治阶级更残酷的压迫,所以墨子的思想更加接地气,例如“兼爱、非攻、节用、节葬。”

简单来说就是人人互相尊重,批判战争,简化丧葬祭祀礼节,减轻平民的生活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墨家平时的行事作风也不像文人,更像豪侠,在战国时,墨家子弟往往身负重剑,行侠仗义,他们也往往和老师墨子一样出身平民底层,来自各行各业。

阶级之战墨子的学说,和孔子提出的儒家学说,也许注定背道而驰。在混乱的时代里,墨子和孔子都希望找出一条救国救民之路。

但出发点不同,造成了两种思想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墨子希望自下而上,维护平民的利益,从而去改变国家的现状。孔子的想法是自上而下,改变礼崩乐坏的局面,建立一个稳定的国家体系。

在古代封建通知下,孔子的学说自然更容易被接受,可在墨子看来,儒家,不过是统治者虚伪的面具,是禁锢百姓的枷锁。

孔子提出尊卑分明,上下有礼,君臣百姓恪守其道,这种理念的提出,是因为春秋时代君王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权,导致时局混乱。孔子会为了贵族用了皇帝的乐队,而发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愤怒,但在墨子看来,纠结这个大概是“吃饱了撑得”。

墨子非常不喜欢孔子那套繁文缛节,他觉得过分严苛的上下尊卑,就是从平民身上吸血,尤其是所谓的礼乐,礼乐又不能当饭吃!

注重礼乐只会增加百姓的生活成本,使他们不事生产,忍饥挨饿。说到底,墨子需要的是“实用”,他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吃饱穿暖的社会。

但无论是孔子追求的尊卑有礼,还是墨子追求的吃饱穿暖,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都只能是美好的幻想。

为了挽救国家存在的问题,孔子提出了“仁”,对每个阶层的人提出道德约束,孔子希望君爱臣,臣爱民,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只要上层对下层不能肆意妄为,存在全社会的道德约束,就能有效地避免战争和犯罪。

但墨子觉得孔子这一套理论,本质上还是为了宝座上的国君能够稳坐高位,所以墨子提出了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兼爱”,即不论阶级、年龄、身份,要求社会上所有人心存仁爱,人人相爱,自然天下太平。

交相辉映墨子最讨厌的,就是孔子对于阶级的维护。毕竟,孔子是鲁国贵族子弟,他必然立足于自己的阶级放眼天下,而墨子也是一样的。

孔子所代表的贵族阶级的胜利,必然意味着墨子身后平民阶级的受害。

所以墨子愤怒地攻击孔子以及孔子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亡国之说,指责士大夫阶级的统治。

虽然墨子也曾经出仕,官至大夫,但他始终更认同自己的平民身份。

在史书上,墨子的形象是一个工匠,据说他是中国最早的物理学家,物理学上很著名的光学原理“小孔成像”,据说就是墨子发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是,在封建时代,植根于平民阶级,注重实用主义的墨子,注定遇不上能够欣赏他的人。

其实,墨子与孔子,虽然互相对立,但又何其相似。同样有着超脱于时代的思想,同样桃李满天下,同样的性格刚直,墨子行侠仗义,孔子也同样留下“以直报怨”的耿直之语。

他们也有着同样的郁郁不得志,墨子的学说被各国拒绝,孔子也同样周游列国,却遇不到伯乐,这也许是超凡的思想家共同的孤独。

同样,某种程度上,虽然他们分属于两个阶级,但也一定程度地超越了自己的阶级。

贵族孔子的弟子中,同样有农夫工匠,孔子也同样会提出“苛政猛于虎”这样批判贵族统治的言论。

平民墨子也提出了“尚贤上同”的政治追求,在“救国救民”这个最高的理想上,其实他们是同路人。

只是很遗憾,他们不曾见过面,即使他们真的见过面,也很难站在同一个立场,但无论是孔子还是墨子,他们留下的光辉璀璨的思想文明,都是全人类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他们两个人的存在,有人用近现代诗人徐志摩的诗句来形容:“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交相辉映,各有方向,这才是思想家们留给我们的动人之处,直到多年以后,他们仍然存在于历史的长河中,存在后人的一举一动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