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丝绸之路”的前身——东西方“彩陶之路”的文化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众所周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文化、政治、经济等各种领域进行交流的一条重要渠道,它在历史上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因此被人们广泛熟知。但是你听说过“彩陶之路”吗?

“彩陶之路”————顾名思义便是以彩陶文化为代表的早期中国文化从今天的陕西以及甘肃等地区自东向西形成的传播之路,并且是以人口迁移为主要方式进行中西文化交流。大家应该都知道,在汉朝丝绸之路开辟之后,这条丝绸之路便成为了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但是大家知道在这之前,早期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如何进行的吗?那么今天就跟着小编的步伐,一起来走进“彩陶之路”,加深对它的理解,并了解“彩陶之路”对早期中西文化交流所起的重要作用吧。

一、“彩陶之路”一词的起源1、“仰韶文化西来说”

要说“彩陶之路”这一名词的起源,还得从“仰韶文化西来说”这一观点说起。在考古学和地质学都并没有发展起来的近代中国,也就是20世纪初期,北洋政府邀请到了瑞典著名的地质学家安特生到中国华北一带寻找矿产资源,但最初的他来到中国只是以一名农商部顾问的身份来处理此事,但随后他的一些发现让他一跃成为了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来到华北一带之后,首先注意到了北京周口店的原始遗址,当然,这并不是他的最重要的发现。随后,在1921年,当他再次来到仰韶村时,惊奇地发现当地土层中的石器与彩陶共存在一起,并由此展开大胆的想象和系统的挖掘工作。这一部分遗址便是我们现在所称的“仰韶文化”了。

那么,“仰韶文化西来说”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当时的安特生并没有发现华北地区原有的渔猎文化,仅仅想到在石器时代的中国华北地区气候宜人,一定会有人类的栖息,忽略了渔猎文化时常迁徙的特点。正因为如此,他片面地认为,在新石器时代,以彩陶为代表的西方文明来到了东亚地区,如今的中国地区,更有今天的中国华北地区,而这支在当时先进的西方农业集团汇入并成为中国的史前文明。这种观点便是“仰韶文化西来说”。

2、“彩陶之路”的逆转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其实“彩陶之路”在刚刚被提出的时候,只是李济为了安特生等人的“仰韶文化西来说”这一观点而提出的,但其实就连李济本人都怀疑这么一条自西向东的“彩陶之路”的存在。当然,中国从古至今都不缺乏善于思考的人才,更不缺乏具有质疑精神的科学家。从这么一条“彩陶之路”被提出以后就一直都有新的发现与这种“仰韶文化西来说”相矛盾。

有科学家发现,新疆地区的彩陶文化其实要比黄河流域地区的彩陶文化要晚一些;还有人发现,仰韶文化等一些文化在甘肃境内的移动方向不是从西向东,而是自东向西的!后来,在二十世纪末期,又有人提出,新疆彩陶东多西少、东早西晚。这种种发现都将矛头指向了被人们长期认可的“仰韶文化西来说”。最后,“仰韶文化西来说”这一谬论被彻底推翻,如今呢,“彩陶之路”也并没有随着“仰韶文化西来说”的推翻而消失,反而成为了早期中华文化向西传播的路径的代名词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彩陶之路”在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1、“彩陶之路”的大致范围

“彩陶之路”大致是今天的中国陕甘地区向西延伸到青海和河西走廊再到中亚南部和克什米尔地区。当然,虽然“仰韶文化西来说”是谬论这个事实无可否认,但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仰韶文化等众多文化在史前虽然不是由西方传播而来的,但是经过“彩陶之路”的文化交流和传播并不一味地只是从东方向西方,而是相互往来。换而言之,既有自东向西的拓展渗透,又有自西向东的反向流传。

“彩陶之路”和丝绸之路一样,并不单单是由一条线路构成的。丝绸之路大致分为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两条,而“彩陶之路”也可大致分为南和北两条路线,而在这南北两段路线之中,又是分成许许多多的小分支。在新石器时代,由于科技水平不如今天这般发达,高大的青藏高原阻挡在人们迁徙的途中人们也是只能无可奈何,于是这片青藏高原就将这条东西交流干线劈成了南北两种方向。

在旧石器时代,大规模的迁徙已经完成并由此为现代人口文明的分布格局打下了基础,但是到了“彩陶之路”形成的那个新石器时代,人口迁徙流动还是在不断地进行,不同的文明之间还在进行着不停地文化交流和融合。可想而知,“彩陶之路”在这其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为各个地区文明古国的形成起到了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古中国和古巴比伦的形成。

2、“彩陶之路”所见证的变革

彩陶文化等各种文化在经过“彩陶之路”的途径东西传播后相互包容、影响和改变着不同地区的彩陶文化,虽然在发现的古物中彩陶存在大量的相似之处,但通过分析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器物,对我们今天分析历史发展进程有着特殊的作用。彩陶文化沿“彩陶之路”传播的完整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在这其中,即第三和第四阶段,“彩陶之路”见证了中国地区的重大变革。

科学家发现,在公元前约1900年以后,在河西走廊和新疆中东部几乎是分别同时出现了四坝文化和哈密尔天山北路文化。而哈密尔天山北路文化的代表中的北路墓地流行的垂带纹等图案的黑彩特征与四坝文化十分接近,并且其始祖位于河西走廊。我们并不难发现,这股哈密尔天山北路文化在这一时期的出现并不是巧合,而是因为四坝文化通过“彩陶之路”的北路分支向西传播而发展来的。

而正是在这一时期,在这一波彩陶文化西进的同时,考古学家们又发现有大量的西方文化潮流因素向东进发。正是从上述的两种文化中,四坝文化中的弧背刀、耳环、手镯等大量的青铜器皿,以及哈密尔天山北路文化中的带有特殊图案的筒形罐,都是主要来源于西方文化,而并不是东方本土文化发展得到的产物。

正是由于这个点,考古学家们继续探索,发现这一时期西方文化的影响程度并不止于此,而是向内更加深入地影响着晚期齐家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等其中同类青铜器的发展出现以及这一时期半农半畜牧的特点的形成。可以说,这一时期西方文化通过“彩陶之路”的东传,对当时中国地区大部分进入青铜器时代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在彩陶文化西扩的第四阶段,也就是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其他文化例如辛店文化和沙井文化等等所包含的彩陶都已经很少了,并且基本都是在马家窑传统彩陶上发展而来,因此这一时期基本上是焉不拉克文化通过“彩陶之路”的北分支进行长距离向西传播。

该文化是在前文提到的哈密天山北路文化的基础之上受当地其他各种文化的影响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发展形成的。与此同时,楚斯特文化在这一时期形成在费尔干纳盆地。上述提到的两种文化都是在这一时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影响,在这两种文化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更多的种类的工具、马器以及武器等等青铜器类装饰物,甚至还有少部分的刀剑之物这类铁器。

于是考古学家大胆推测,这一时期这些铁器顺着“彩陶之路”进入新疆,也就是现在中国的西部地区,并扩散到青海甘肃等偏中部地区,这也使得中国的中西部地区能够在公元前1000年以前就顺利进入早期的铁器时期。

3、彩陶文化在“彩陶之路”中的象征

仰韶文化作为彩陶文化中的一种,它处于中国华北黄河流域地区,分布广泛,深居内陆,在华夏大地上盛行了有1500年的历史之久,实际上它代表着的是整个彩陶文化,更是代表着当时的“早期中国的文化圈”,在沿着“彩陶之路”向外传播的过程中代表的更是优秀的中华文明。

而当时的中华文明,没有现在这般发达的科技,拥有的是原始的朴素和对大自然的敬畏。因此,“彩陶”象征着的是华夏人对大地母亲的感恩和眷恋,彩陶文化西传代表着中国早期旱作文化的传递和对新土地的向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总结“彩陶之路”作为丝绸之路的前身,它所肩负的任务也与丝绸之路大同小异,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古人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再次翻开史册对“彩陶之路”一探究竟,不仅仅只是感叹前人的辉煌,更是要对今天的生活充满感激,不断前进,为更好的明天努力。

参考文献:

《旧唐书·魏徵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