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昏暗的厅廊,在薄纱般朦胧的照明光里靠近中心那樽肃穆的玻璃橱柜,便能看见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最古老且珍贵的藏品之一——遂公盨。

灯光下的遂公盨呈现出淡雅的铜绿色,夹杂着红褐色的锈斑,古朴的圆角方口外沿下,雕刻着简洁大气的乌鸟纹样,向其口内望去,可见底部古老的铭文。

它沉稳高踞于博物馆橱窗内的模样,叫人忍不住心生好奇:这样一件古物,是如何重新登上历史舞台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娓娓动人的讲述声中,时间回到了遥远的2002年。

某个寻常日子的香港古董市场里,小贩们纷至沓来,往地面铺设底布,倾倒、陈列自己精心搜集的旧物,各种花瓶、铸像、金银铜器皿等琳琅满目。

不久后,零零散散的游人陆续从街头巷尾涌入,在他们中,有闲来游逛的,有梦想着捡漏的,也有怀着赤子之心来寻找流失的古物的。

人群中一位游客忽然被什么东西吸引,在一个摊位前蹲下,此时他不曾预料到,这竟会是一段传奇的开端。

颠沛流离,国宝重见天日

在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中,涌现过无数伟大的文明,可惜的是当年的成果大多都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只有少部分通过收藏、墓葬等种种方式流传下来,令后人得以一窥旧年盛况。

经过数年的动荡和战乱,不少文物流离失所,散佚各地。

风云渐渐平息后,国家开始提高对历史文物的重视和保护,社会各界人士也积极参与到在世界寻“宝”的事业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也是社会力量中不容小觑的一支,在2002年,保利艺术博物馆派遣一队工作人员前往香港。

他们期望在那里发掘到真正的古物,不仅仅是为了充实馆藏,更是为了给予它们更专业的保护。

这天,这队工作人员中的一员踏进了香港的一个古董市场。

出发之前,他对香港古董市场的风貌便有所耳闻,当身临其境之时,他还是为眼前的景象吃了一惊。

只见狭窄的街巷中,各色各样的物件杂乱无章地摆放着,令人眼花缭乱,有的一看便是赝品,有的残损难辨原貌,也有的尚未脱去泥土的痕迹。

霓虹灯投下的阴影里,不少人或站或蹲,与摊贩攀谈讲价,嘈杂声不绝于耳。

这位工作人员也不由驻足,在闯入视线的众多小摊中,有一个散落着许多铜器的摊位格外地吸引他的目光。

当他蹲在小摊前时,操着粤语的摊贩热情洋溢地向他兜售:“仔细看看嘛,这些都是前不久才收来的呢,保真!”

他的目光寸寸掠过摊贩推过来的铜爵铜壶,逐渐定格在角落的一个铜盆上。

那铜盆几乎和面盆一般大,呈现圆口长方形,大半表面都糊在泥土中,泥上甚至还有清晰的交错纹路,极似寻常人家中常见的草席。

几乎能使人联想到,它是如何从泥土中被挖出,如何被卷进破草席里,又是如何颠沛流离后来到这个小摊上。

这个铜盆浑身灰扑扑的,没沾到泥土的部分也覆盖着斑斑的锈迹,或许正是因为这其貌不扬的外表,它才没有得到重视,以至于无人为它进行清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博物馆工作的人到底眼光不俗,他一眼断定,这个铜盆上的泥和锈迹绝不是作旧,它必定是有些年头的老物件。

内侧底部依稀可见的铭文昭示着它不凡的身世,如果它是真品,那极有可能是秦朝以前的古物!

工作人员极力按捺住内心的沸腾,长期浸淫于行业中,他自然知道,一旦表露出对想要购买之物的重视,就很容易被卖家坐地起价。

他表现得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拿起那铜盆,对摊贩说:“这个看着不错,多少?我拿回家去养花。”

摊贩信以为真,又听他口音显然来自内陆,只当自己遇上了不懂行的,兴奋不已地说了个市场价的数。

在他看来,这桩生意是他赚了。

这个价格对博物馆来说完全能够接受,工作人员思索片刻便欣然同意。

他将这个铜盆带回住处,给同事们看过,众人一致认同它的潜力,连忙向上级请示,将它带回北京进行准确详细的鉴定。

自此,这个铜器终于重见天日,预备重新登上属于它的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