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城龙门阵》VOL:025期

文字|王木木

图片|王木木

泸州,自古便是出川要道。

作为长江和沱江上的重要码头城市,水运,曾经给泸州城带来过空前的繁荣。

提到码头和水运,我们就不得不说一下,泸州水运史上一个重要的存在:四川省泸州市第一航运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小市转角店一带,已经没有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一排残破的老房子,写着大大的‘拆字’,还矗立在街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市转角店,往前,是新街子街。

新街子街,曾经也很闹热。街道并不长,这条街上,除了有原泸县县政府办公大楼(现在,这里已经变成了图书馆),还有多口百年窖池。

顺着新街子街的街道往麻沙桥方向,一直往前,在快到街道尽头的地方,有一处极具年代感的破旧院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院墙外悬挂的牌匾,已经斑驳。

这里,就是泸州人喊的‘一航司’,它的全称是——四川省泸州市第一航运公司。

锈迹斑斑的院门,落了锁。

透过栏杆的间隙,可以看到院子里面是一排老式的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远处,院子的屋檐下,横挂了一块‘艚苑’的牌匾。

泸州有‘一航司’和‘二航司’;一航司是长线航运,二航司是短线航运。

泸州,作为出川物资的重要集散地,从这里中转运出的川盐、茶叶、糖、瓷器...不计其数。

在没有空运,陆路还不便利的时候,长江和沱江汇合的泸州港,曾经繁华空前。

尤其是运盐的船帮,一度成为朝廷认可的川楚八大船帮之首。因此才有了“岁岁官船出故乡”之说。

据记载:在国民党时期,两江汇合的泸州港有大小船约4000只,运力达19万吨,统一旗号为“泸县长航运盐同业公会”,实质是由民间帮会组织构成。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解放后,川南交通厅与地方军管会于1950年4月组建了以技术船员为成员的‘领江工会’,以普通船工组成的‘挠工工会’。

1951年6月,成立“泸州市船员运输工会”;1952年8月,成立“西南长航木船工会泸州市委员会”;1953年2月,成立“中国内河航运工会泸州港委员会”。1955年9月,取代原个体联营、商会性质的合作化试点样板组织“泸州港前锋木船运输合作社”,有大小223名船主带船入社,实行还本付息方式完成以组织取代个体生产形式的变革。

1959年1月,成立“国营泸州专区木船运输公司”,后更名为“国营四川省宜宾专区航运公司泸州分公司”。

1963年10月,更名为地属“泸州长航木船运输合作社”的集体企业。再后来,更名为“泸州市第一木船运输合作社”;企业职工总数超过2000人。

1977年5月8日,“四川省泸州市第一航运公司”正式成立。改革开放后,企业先后兴办了5厂1队6个经济实体,加上原有部门,形成6厂3队1校(职工子弟校)1院(职工医院)的规模格局。

1985年之后,遭受重创,从此步履维艰,后来破产。

在老街,找了几位在街边闲坐的老人家,聊天。

“幺妹,你说的一航司‘6厂’,我只记得:造船厂、硫酸铝厂、砂砖厂和汽酒厂,另外两个厂的名字,想不起来了。”一位仍然居住在小市的老街居民,告诉王木木:“年纪大了,‘3队’也只记得两个,轮驳队和搬运队。”

“1校嘛,就是一航司的子弟校撒。”旁边一个满头白发的婆婆说:“1院,你说的是不是一航司的职工医院?有门诊、住院部,就在现在的小市派出所那里,大门进去,经过门诊部、往山上走,是住院部、子弟校;硫酸铝厂在学校旁边。沙砖厂,在洞宾亭那边。”

“小市很多地方的房子,以前都是一航司的产业。”

告别几位老人家,返回。

今天,我们无缘亲眼得见:以前泸州港几千只船进出港口的热闹和繁忙,但航运,在泸州城发展的历史上,注定会留下极为重要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