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造船,可能有人觉得异想天开,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水泥船却是一种重要的运输工具。

1973年,我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耗时3年,建造出一艘重达3000吨的巨大水泥船“古田号”,可惜航行一次,就被弃之不用。

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国家为何舍得花巨资造一艘水泥船,不多用几次?这是种盲目的铺张浪费,还是因为水泥船质量太差无奈舍弃?事实并非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困难时期诞生的“古田号”

没有接触过水泥船的人,可能会觉得用水泥造船有些离谱,但很多伟大的发明,最开始就是源于一个脑洞大开的想法。

1848年,法国人J.L兰波特正是将一个离谱的想法付诸行动,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水泥船。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开始,所以这艘船显得十分简陋,吨位也比较小,只能作为他自娱自乐的消遣用具,实用性不大。

到20世纪,欧美国家海上运输行业生意惨淡,为了降低成本,它们开始使用钢筋加混泥土的形式建造船只,水泥船开始大量出现在海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钢铁的供应变得极度紧缺,人们开始往水泥船上下功夫,水泥船越来越先进,甚至有排水量超1万吨的巨型船出现。

到1945年,意大利人造出了水泥船中的佼佼者的“爱伦号”,这种船厚3.6厘米。比其它水泥船轻得多,在具备合格性能的基础上,造价也比其他水泥船低40%。

到新中国成立时,国内一片百废待兴,缺少一个成熟的造船厂家,国民党留下的20家船厂,只剩几艘破败的船躺在里面。

船作为水路重要交通工具,是万不可少的,为了尽快补齐造船业的短板,许多仁人志士夜以继日地摸索研究,可造船的技术掌握了,造船的原材料却成了一个大问题。

当时的木船已经淘汰,钢铁船成为了主流,可我国的钢铁量虽在1957年有所增长,可远远满足不了造船业的需求,更何况国内还有很多行业需要钢铁。

在那个刚刚崛起的时代,想要从国外进口钢铁,也没有国家愿意搭理,自强的中国只能从其他材料入手。

国内水泥保有量达到百万吨,是最不缺的一种材料,一股水泥造船的风就这样在1958年刮了起来。

到1974年,我国造出了长105.2米,宽14.5米,有着3024吨载重量的“古田号”,在世界上引起很大反响。

在这一年,“古田号”开始了首次远下水航行,在福州装满沙子石料,朝着上海进发,返航时又从上海装满了麦子,返回福州。

首次试航,并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但也就航行了这一次,“古田号”便被废弃不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水泥船的优缺点

水泥船虽被淘汰了,但它既然能在特定历史时期成为主要的运输工具,所具备的优势是就不得不提了。

水泥船比钢铁船建造成本低,不仅体现在原材料上,还体现在建造过程。

我们都知道,钢铁想要塑形,就需要用高温炼制成铁水,然后浇筑在模具中。水泥在常温下就可以浇筑,不仅省了燃料的钱,也缩短了制造周期。

其次是水泥的密度比钢铁要低,一立方的水泥重量在1.5吨到2.3吨之间,同样一立方米的钢铁,重量高达8吨,超出水泥好几倍。

并且水泥比钢铁抗腐蚀性高,钢铁需要不断刷漆来应对高盐度海水的腐蚀,水泥长时间泡在海水中都没什么事。

虽然水泥优势明显,但坚固性远远不如钢铁,所以人们在制造水泥船时,还需用厚厚的甲板对其加固,才能下海航行。

这就导致水泥船体积更大,体积增加,重量也随之加大,运载能力反而会降低。

船之所以能在水面上漂浮,用阿基米德的原理解释就是,船受到向上的力,等于船排开水的重量,比如要让1吨船漂起来,它就要排开1吨的水。

为了让万吨巨轮漂浮在水上,工程师设计建造船时,会尽量让它的内部空心,让里面装有更多的空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就是为什么小铁块会沉到水里,而几百吨的轮船却能在水上漂浮的原因。

由于水泥船与钢铁船设计的不同,水泥货轮的总载重量与最大排水量比为1:2,钢铁的这个比值为1:1.3。

这样的差距看着不大,可货轮需要运载的货物往往重达成千上万吨,此时就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过重的船体带来的是更多的燃料消耗,更高的运输成本。

除了成本高,水泥船也因船体加厚变重,吃水深度增加,撞到暗礁的几率随之增大,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古田号”的意义

尽管“古田号”早早就失业,但它作为中国造船史上的一大创举,影响深远。1978年,人们还专门为它颁发了全国交通系统重要科技成果奖。

到1983年,古田号被福州海运公司移交到福建交通职业技术船政学院,摇身一变,从原本废弃的运输工具,成了学生们的良师益友。

当教师们指着这艘大船,讲述着那个艰难的年代,中国人如何从无到有创造一个个奇迹时,乏味的课堂瞬间变得生动起来。

学生好似穿回那个年代,望着大汗淋漓的工人将水泥浇筑船身,望着一搜震惊世界的巨轮缓缓驶入水中。

到2012年,因为年久失修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古田号”最终还是被拆除了。

尽管它的身躯变得支离破碎,但创造的历史是完整的,它身上被拆卸下来的重要部件,继续在学校充当重要教材,继续无声地讲述着曾经的历史。

木船统治了水运的曾经,钢铁船统治了水运的如今,水泥船只是昙花一现,以至于很多人都不敢相信水泥竟然能造船。

但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不断试错,不断积累经验的衔接过程,而水泥船正是一种过去与未来的衔接,一种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体现。

当江海之上千帆过尽时,人们总能想到在钢铁巨轮之前,有一个隐姓埋名的前辈叫“古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