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吴为)5月29日,第五届京津冀“非遗进校园”活动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举行。本届活动的主题是“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现场展示了以人大附中为代表的各非遗传承项目基地校非遗公开课程,以及优秀京津冀非遗成果,论坛还讨论了“双减”背景下的非遗教育与创新,并为海淀区20个非遗传承基地校授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活动现场展示以人大附中为代表的各非遗传承项目基地校非遗公开课程。受访者供图

现场活动分为五个板块,包括非遗教育公开课、非遗项目文化体验、“京津冀非遗成果展”开幕式等多个环节。非遗文化体验是本次活动亮点之一,包括游园会、北京市非遗条例宣传展示区、非遗留言点赞板和非遗展演区四部分。做毛猴、吹糖人、捏面人、画脸谱……游园会上的非遗展台被学生们围得水泄不通,“这些项目体验很有趣,今天的活动之后,我和同学也会继续关注非遗。”人大附中高二13班学生何昌祐说。

非遗传承论坛上,文旅部非遗司相关负责人、教育部基教司相关负责人、京津冀非遗传承人代表以及京津冀三地中小学校长等就非遗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展开广泛讨论,为未来非遗传承和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5月29日,第五届京津冀“非遗进校园”活动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举行。受访者供图

据了解,自2007年以来,海淀区文旅局联合海淀教委,通过建立非遗传承基地校、非遗孵化基地等方式,在非遗保护与基础教育融合发展领域,探索出“项目多样化、学习常态化、传习系统化、团队特色化”的“海淀模式”,每年惠及师生90万人次,在全市乃至全国形成广泛影响。

“在此期间,我们联合河北、天津同仁,连续大规模举办‘京津冀非遗进校园交流会暨海淀区非遗进校园成果汇报展’,促进京津冀非遗资源开放共享,有力推动了京津冀公共文化一体化创新发展。”海淀区文旅局副局长柳阑说。

海淀区文旅局局长陈静表示,长期以来,海淀区文旅局依托区域教育、科技全国领先的优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此次活动不仅加强了京津冀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与进校园工作,更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我们相信,在不断的推广和传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在京津冀地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陈静说。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