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标题,你是不是在想:

精神分裂症患者没有了兴奋冲动的举动,反而能安安静静的待着,这不就说明病情有好转吗?这难道不是好事吗?

经规范治疗后,不排除病情好转的可能。

但好心情健康要提醒大家的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突然「安静」,有时并不是病情好转的标志,甚至是危险的。

01

抗精神病药不良反应导致的「安静」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早期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就有镇静,发生率超过10%。

服用这类药物的患者,常常在早上“睡不醒”,即使勉强被叫醒,也是睡意朦胧,大脑混混沌沌的,没有精气神,说话和活动很少,显得非常安静。

资料显示,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镇静副作用,氯丙嗪、氯氮平等多见,奥氮平、喹硫平和齐拉西酮也可出现,利培酮、舒必利和阿立哌唑少见。这种不良反应有可能贯穿用药的整个过程,但往往在用药初期最为明显,治疗几天或几周后通常会逐渐减轻。

严重的镇静作用不仅明显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导致患者根本无法正常生活、学习、工作及交流,还会增加跌倒、摔伤等意外事件的风险。

为避免意外的发生,好心情健康建议服药期间可以这样做:

1. 若困倦、嗜睡已影响日常生活,应及时告知医生,以便调整用药方案。

2. 调整用药时间,尽量将药物放在临睡前服用。

3. 即使困倦实在无法忍受,也不要自行减量或停药。

4. 勿驾车、操纵机器或从事高空作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治疗不充分

导致的「安静」

患精神分裂症的小美出院不久就自己停药了。家人对此却不知情,后来发现小美每天坐在沙发上,面朝同一个方向,不说话也不活动。家人很不解,带小美去医院复诊,她告诉医生,有“声音”命令她不能说话,也不能走路。

小美的案例告诉我们,没有得到充分治疗的幻觉妄想也会导致患者少言少语,患者会因某个不存在的指令变得异常安静,这种情况务必警惕。

对于这种情况,规范治疗无疑是最重要的,治疗过程中,家人应该这样做:

1. 监督患者遵医嘱服药,必须保证患者服下后才能离开。

2. 平时家属要多观察患者发作时及服药后的症状,如有条件可记录下来,对医生明确诊断、掌握病情进展和观察药物治疗效果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3. 家属不能认为患者的症状有好转,或者看相关药物说明书就私自停药或加减药量。

03

阴性症状导致的「安静」

精神分裂症除了我们熟知的幻觉妄想、兴奋冲动等症状外,还有情感平淡、不爱说话、对人冷漠、动作缓慢、生活懒散、不爱出门等阴性症状。对于有这些症状的患者来说,虽然表现的很安静,但由于不愿与医生沟通、逃避治疗,使康复过程变得更加困难,预后更差,极大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因此,对于阴性症状的治疗也尤为重要。

研究显示,第一代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可有效治疗继发性的阴性症状,但因不良反应较多,不作为首选药物。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对继发性的阴性症状疗效优于第一代。

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的基础上使用某些增效药物也可改善阴性症状。如大剂量的甘氨酸能减轻患者的社会退缩、情感淡漠等;利培酮联合美金刚对阴性症状有增效作用;利培酮联合托烷司琼也具有增效作用等。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持续幻听和持续的阴性症状)有一定疗效。

在众多的心理治疗方法中,经研究证实对阴性症状改善最有效的是认知行为治疗和家庭干预。

04

抑郁导致的「安静」

小张首次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住院治疗效果很好,规范治疗一段时间后症状就基本消失了。但护士发现他最近沉默不语,郁郁寡欢,唉声叹气,便提醒同事注意小张抑郁倾向。结果,有天深夜,夜班护士发现小张试图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及时将其救下。

研究发现,43.9%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伴有抑郁症状。

无论是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药物造成的多种难以接受的副作用,还是来自外界甚至家人的不理解和歧视等等,都很容易让患者感到消沉,甚至陷入抑郁。这种情况导致的安静,也要引起重视,有可能引发自杀自伤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