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3071 字

阅读时间约:5 分钟

本文章节:

01、除了抑郁症,这4种精神心理障碍也会引起自杀

02、不能将所有自杀的悲剧都归咎于抑郁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图为AI生成

2017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应用研究中心曾经公布过一组数据,我国的平均自杀率约为每年20人/10万。

折算下来,我国每年自杀人数大约为28万人。平均到每天有767人自杀,平均每个小时有31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一个令人触目惊心、难以置信的数字!

自杀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自杀行为与精神心理问题是密不可分的,大众最熟知的抑郁症,就是最常见的“自杀凶手”。

我们拍摄过一期视频,分析了抑郁症的最大危害就是会导致自杀。如果身边有家人、朋友罹患了抑郁症,你们一定要提高防范意识。

不过,虽然抑郁症患者可能会自杀,但自杀的却不一定都是抑郁症患者。其它精神心理障碍患者也有可能会轻生,他们也要得到格外的留意和关注,避免悲剧发生。

01、除了抑郁症,这4种精神心理障碍也会引起自杀

抑郁症患者决定自杀,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病情恶化,出现了重度抑郁发作。一般情况下,人的思维内容与情绪性质是同步的,开心时容易往积极的方向想,难过时容易把事情想得很糟糕。

当患者出于重度抑郁发作时,他们出现了强烈的负性情绪,随之陷入灾难化思维中,认为自己这辈子都不可能摆脱这种极度的痛苦了,甚至觉得拖累了别人,还不如结束生命,一死了之。

而重度抑郁发作不只发生在抑郁症中,还常常出现在以下几种精神心理障碍中。

第一种,双相障碍,也叫做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抑郁、躁郁症。

典型的双相障碍患者除有躁狂/轻躁狂发作之外,还会有重度抑郁发作。当出现重度抑郁发作时,其症状与抑郁症患者基本一致,产生强烈的负性情绪,容易陷入灾难化思维中,从而决定自杀。

不过,大众对双相障碍还不够了解,常常将它和抑郁症混为一谈。就连不少媒体在报道时也将双相障碍当成了抑郁症。

其实,因为大发脾气、砸人毁物而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的患者,并不属于典型的双相障碍,更有可能是“泛双相化”。更适合这部分患者的诊断是抑郁症伴激越状态。

无论是典型的双相障碍,还是“泛双相化”,患者的病情都比单纯的抑郁症更复杂,还被贴上了“重性精神病”的标签,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压力非常大。他们有可能产生强烈的病耻感,自杀的可能性也更高。

第二种,精神分裂症患者也可能伴有重度抑郁发作,导致自杀行为。

有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病情缓解期时,有较好的自知力。他们想起自己在精神病性症状急性发作时,做过一些非常出格、疯狂的行为,往往会产生强烈的羞耻感,觉得自己太丢人了。这会使他们形成很大的心理创伤,陷入自我否定。

而且,精神分裂症患者如果一直没能走向康复,他们会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处处受挫,可能周围的人还对他们歧视、敌视,他们会不断形成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当这些心理创伤累积到一定程度时,患者出现重度抑郁发作并自杀的可能性很高。

02、不能将所有自杀的悲剧都归咎于抑郁症

第三种,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复合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患者,最终也很有可能继发重度抑郁发作,走上自杀之路。

而且,更令人痛心的是,这部分患者很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从而得不到更有针对性的治疗,也导致他们维权困难。

比如,我们经常谈及的一个悲剧,2016年9月,甘肃省庆阳的高三女生李某奕遭高中班主任吴永厚猥亵,接着出现严重精神、情绪症状,被庆阳市中医医院诊断为抑郁症。

李某奕父亲报了警,誓要将伤害女儿的禽兽送进监狱。可是,当时李某奕的诊断是“抑郁症”。主流精神医学认为抑郁症病因不明,与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都有关系,而且更倾向于生物学因素,尤其强调遗传因素。

所以,庆阳市人民检察院认为无直接的证据证实是吴永厚的行为导致了李某奕的病情,又结合了其他因素,当时作出了不予起诉的决定。

李某奕父亲不服,后来又带女儿到北京看病。2017年6月,李某奕被北京安定医院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上面的“抑郁症”属于误诊。

有了这个诊断结果,2018年8月,甘肃省人民检察院推翻了庆阳市的“不起诉”决定,并对吴永厚提起公诉。

可悲的是,李某奕因为被误诊,得不到有针对性的治疗,又因为维权一度受阻,她的病情迅速恶化,于2018年6月20日跳楼自杀身亡了。当时这个事件引起了社会轰动,至今还有百度词条。

李某奕的经历令人非常惋惜,严格来说,当初对她误诊的精神科大夫也要承担部分责任!

希望广大精神科大夫能从这个悲剧中得到教训,加强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识别意识和能力。PTSD是病因学诊断,病因就是患者遭受的重大心理创伤事件,这能说明病症与施害行为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受害人维权时更有利。

而复合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是2018年才正式确立的新诊断,精神科大夫们对此就更加陌生了,希望国家卫健委能够加大力度对此进行培训、科普,最大程度减少误诊率。

第四种,人格障碍患者出现重度抑郁发作时,也可能会自杀,甚至会有泄愤、报复社会的心理,在自杀之前找人垫背、杀害无辜。

比如2015年,德翼航空一架飞机突然改变航向,撞向山体,机上150人无人生还。调查发现,当时的副驾驶员卢比茨涉嫌蓄意撞毁客机。

媒体报道,卢比茨有抑郁症的病历记录。但其实,单纯的抑郁症患者即使想自杀,他们也不会伤害别人,真正促使卢比茨滥杀无辜的是他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目前,国内外精神科临床对人格障碍的鉴别意识和能力都非常欠缺。很多恶性事件的凶手曾被诊断为抑郁症,但严重的人格障碍却没被识别出来,这导致抑郁症被“污名化”。

严格来说,这些凶手罹患的并不是真正的抑郁症,而是因为他们有严重的人格障碍,缺乏自我反省能力、缺乏同理心,行为出格。这导致他们在工作、生活、人际交往中非常不顺心,继发了重度抑郁发作。

但他们出现重度抑郁发作时,除了悲伤、痛苦、有自杀念头,还会有强烈的愤怒,完全外归因,认为自己的痛苦都是外界和别人造成的,所以很容易采取极端的报复行为。

还有的时候,新闻事件中的人物甚至是“被自杀”的,这跟抑郁症根本扯不上一点儿关系。

比如,2019年8月,美国“萝莉岛案”中的主犯爱泼斯坦在曼哈顿下城监狱中离奇身亡。官方说法是自杀,但几乎没人相信,都认为他是因为知道太多不可告人的秘密,才被权贵政要们偷偷杀死的。

还有,美国波音公司的前员工约翰·巴尼特(John Barnett)曾对公司的生产标准提出担忧,被称为“吹哨人”。约翰·巴尼特生前说过,“如果我出事了,绝不是自杀的”,但他最终被发现死在一家酒店停车场的卡车里,警方也未深入调查并公布真相。

对于这种情况,如果还说他们是罹患抑郁症而自杀,那抑郁症真是太冤了,抑郁症只是为黑暗的社会现实背了锅。

上面列举了并非出于抑郁症的自杀情况,希望能帮助网友们了解这方面的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不要总是把悲剧归咎于“抑郁症”。抑郁症似乎成为了一个筐,什么问题都往里装,这是不妥的。

当然,相比之下,抑郁症比上面几种精神心理障碍的患病率更高,导致自杀的可能性确实更大。

而且,现代社会,大众尤其需要高度关注“微笑型抑郁症”。这类型抑郁症患者善于伪装、掩饰,自杀风险比典型抑郁症的更高。而且他们总是偷偷决定并实施自杀,所以死亡率非常高,对家人、社会带来更大的心理冲击。

除此之外,部分抑郁症患者的“扩大性自杀”也值得关注,这不但会危及患者自身的生命,还会严重威胁到患者亲人的性命!比如患有产后抑郁症的母亲带着孩子一起跳楼自杀,患有抑郁症的父亲先杀死妻儿,再自杀等等。

“扩大性自杀”的患者为什么要“残忍”地杀害家人?他们到底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过程?其家人又该怎么预防?下一篇“有效预防自杀”的专栏文章继续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