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直觉得“初唐四杰”,除了王勃、骆宾王比较出名外,杨炯和卢照邻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直到后来,读到了杨炯写的《从军行》,才对他另眼相看。

(一)原诗

《从军行》
[唐代]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解读

烽火连天,照亮了西京城。心里自然久久无法平静。

兵符离开了皇宫,披挂铁甲的战马已经将敌军的皇城团团包围。

大雪纷飞,旌旗也变得暗淡,战鼓声中夹杂着狂风呼啸的声音。

宁肯做一位统领百人的军官,也胜过当一个文弱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品鉴

直译这首诗,显然有些不妥。所以,还得意译一番,才能全然了解这首诗中的含义。

但直译往往最能贴近诗的本意。而意译容易出现多个版本的理解和翻译,所以,很多时候,将两者结合起来,便能更好地解读一首诗。

解读这首诗,还得联系作者杨炯的生平。

杨炯出生于公元650年,9岁因为才华出众,就被举荐为神童。10岁就入了弘文馆。而弘文馆在唐代相当于国家最高级别的人才库和贵族图书馆。虽然,因为年纪小还没有编制,属于待制,但也算得上人中翘楚了。

后来,他进士及第,再后来,被贬为参军,时年约31岁。

这时候,吐蕃和突厥侵扰甘肃一带,距离西京城也不远。想到战火连绵,这时候,与其当个白面书生,还不如做个小军官,为国效力,保家卫国。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679—681年之间。如果是在他被贬谪之前写的,那么,后面被贬为参军,也算心想事成了。如果是在贬谪后写的,也算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我,更倾向于第一个推论,此诗写于他被贬之前。

那时候,他还是弘文馆负责辅佐太子的大臣,看到兵符一道道从皇宫发出,想到那主帅统领着千军万马围困了敌方的皇城。

双方僵持之下,大雪纷飞,旌旗招展,然而,军旗黯然失色。风声夹杂着战鼓声。将士们雄赳赳,气昂昂,浴血杀敌,保家卫国。

这时候,即便做个小军官也胜过当个文弱书生。

因而,这首诗,不是杨炯被贬后,给自己找台阶下写的,那样的投笔从戎,算不上真正意义的投笔从戎,而是形势所迫,被逼无奈。

所以,这首诗是杨炯在被贬为参军之前所写。那时候,他还没去战场。

因此,此诗一共八句,前三句是写实,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京城遇到了战争危机,皇帝忙着调兵遣将,自己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也有点想要出征打战的苗头。后三句是想象,描述了一个激烈的战争场面。最后两句是抒情,表达自己的爱国热忱,以及愿为国家之安危,而舍弃个人之前途和发展的决心。

最有意思的是,他写完诗没多久,就被贬为了参军,可以随军出征的参谋军务的文官。因而,这首诗便成了预言他前途的诗。战争时期,应该没有哪个文官自愿去前线送人头的。更何况,他是被贬,也不可能有选择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他被贬的原因,却是因为他的堂哥杨神让跟随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而被株连。兵败之后,他的堂哥和伯父都被朝廷斩杀,而他,按说也活不了,毕竟他和反贼是近亲。然而,武则天没有杀他,只是将他贬为参军,足可见武则天还是很惜才的。如果换个皇帝,结果自是人头落地。

此一番,杨炯虽是被人连累,却也还好捡了条命。离开长安,他去了四川梓州(今三台县)任司法参军。皇城的生活从此结束,他的人生开启了流浪之旅。

十年的参军生涯,可想而知并不容易。幸而,杨炯福大命大,从战场平安返回了洛阳。42岁的杨炯后又调为盈川(今浙江省衢州市盈川县)县令,武则天的调令颇有明升暗降的意思。习艺馆之职,看似没有实权,却在皇宫,靠近权力中心;而外调后,虽有实权,却远离了皇权和政治中心,再想回来,难如登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炯深知武则天的用意,好在他还识趣,到了盈川县,励精图治,清正廉洁,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

梳理完诗人的生平履历,回归《从军行》的诗意,可以进步一确定,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投笔从戎的强烈意愿和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声明:本文系作者文澜珊的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内容有删减,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