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是令人悲伤的一年,也是局势动荡的一年,这一年周总理、朱德老总和毛主席先后逝世,举国上下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叶剑英元帅也为国家痛失三位领导人悲痛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悲痛之外,在叶帅心里还隐藏着一丝担忧,他将时任军委第一副总参谋长的杨成武,叫到自己身边,两人进行了一番开诚布公的谈话。

原来叶老元帅担心的是随着三位领导人的逝世,国内会出现政局不稳的情况,其中他最担心的,就是军队会出问题。

得知叶帅的顾虑后,杨成武作为一位魄力十足的军人,他当场向叶帅保证,那些人调不动一兵一卒!这也给叶帅吃了一颗定心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叶剑英,中国十大元帅,作为中国资格最老的元帅之一,相信没有人会不熟悉这个名字,叶帅年轻时,他曾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为民主革命做出了杰出贡献,叶帅还曾是黄埔军校的教官,陈赓、徐向前、林彪都是叶帅的学生。

后来,叶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后,还曾担任过中国工农红军的校长,为我党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军政干部,当然,说起叶剑英元帅的传奇经历,还远远不止这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叶剑英元帅是最早跟随孙中山先生的一批人,也是中国民主共和的奠基人之一,当年孙中山先生非常看好叶剑英,而且想要提拔他,成为自己的心腹。

1920年,叶剑英跟随孙中山先生,参加了驱逐桂系军阀战斗,当时,叶剑英已经是一军统帅,后来陈炯明叛乱,又是叶剑英率领一支陆战队,把孙中山先生成功护送到安全区域,后来,叶剑英也被孙中山委以重任,先后两次参加战斗,讨伐陈炯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伐战争爆发后,叶剑英继续被委以重用,当时,野心勃勃的蒋介石,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反革命政变爆发后,蒋介石独揽大权,这也意味着孙中山的革命彻底失败。

叶剑英表明立场反对蒋介石政权,但由于形势所迫,以他当时的能力,他根本无法改变大局,只能眼睁睁看着蒋介石当权,这也让叶剑英对国民政府非常失望,于是,1927年7月,叶剑英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后,就是国共两党长达二十多年的斗争,在这期间,叶剑英担任总指挥,率军参加了广州起义,到了土地革命时期,叶剑英已经是中央军委总参谋长,是我党部队中的最高领导人之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叶剑英一直在军政部门工作,当时,杨成武作为叶帅的下属,曾和叶剑英共事过很长一段时间,两个人在工作中配合默契,关系也非常好,因此,叶帅对于杨成武也是非常信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6年,叶剑英年事已高,就从中央军委退了下来,而这个时候,杨成武已经是步步高升,成为了军委总参第一人。

在这个职位上,杨成武是如鱼得水,他能够与各大军区司令直接对话,所以叶剑英才会找到杨成武,因为若是想要稳定队伍,让国家不乱套,杨成武就是不二人选。

二人的这次谈话,其实就是叶剑英想把这副重担,交到杨成武手中,希望他可以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守护国家的稳定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成武将军对叶帅十分敬重,一方面,叶帅比他大很多,两个人本身就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而且在工作中,叶帅也教会他很多,所以杨成武一直心存感激;另一方面,叶帅对他也有提携之恩,所以说,当他明白了叶帅的意思后,也是立刻就明白自己该怎么做。

其实,今天我们回看1976年,会发现那一年虽然有许多大事发生,但整体来说还算平稳,这其实就与叶帅与杨成武的功劳,是分不开的。

当时,军政两界人心惶惶,为了稳定局面,急需一个能压得住场面的人,叶剑英元帅就是最好的人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即使叶帅不找杨成武,他也会来找叶帅,因为他同样感受到了局势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在叶帅找他之前,其实杨成武就想要找他出山了,但却又有些顾虑,所以,杨成武先找了聂荣臻老总,把自己的想法都跟聂老总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聂老总听后毫不犹豫地说:“你只管去找叶老,也别有什么顾虑,把事情坦白相告就可以”。说起来,虽然当时杨成武已经位居高位,但他还是属于相对年轻的一批官员,属于少壮派的代表,其实在局势不明朗的时候,他为了自己的前途,本不应该出头。

但他深知国家局势稳定的重要性,所以,杨成武也顾不上考虑自己的前途,他当时心里想的,就是如何让各地的军队都稳定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里,再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杨成武将军。他从小出身贫寒,但机遇还算不错,很早就接触到了新式教育和革命思想,所以他14岁就加入了共青团,在心里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虽然出身一般,但杨成武一直都没有放弃学习,这也让他成为了革命队伍中,比较难得的一名文武全才。后来,杨成武参加了闽西古城武装起义,自此,他也正式加入到革命队伍中去,成为了我党的一份子。

后来,杨成武又经历了土地革命、红军长征,包括历史上很有名的“飞夺泸定桥”,就是由杨成武带兵打下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5年,蒋介石部计划在大渡河对红军完成围堵,彻底消灭红军主力。当时,杨成武接到了上级的紧急军令,命令他明天必须要拿下泸定桥,为我军转移争取时间。

接到命令后,杨成武特意组织了一支急行军,日夜兼程赶往泸定桥。说起来,夜间行军缓慢,点上火把又容易暴露,正常来说,是很难及时赶到的。

但杨成武反其道而行,他组成了一支“火龙队”快速前进,因为对面的国军夜间巡逻,都是要点火把的,所以当他们看到红军这支队伍也点着火把,就误认为是自己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不暴露目标,杨成武将军下令,大家点着火把跟着敌军一起走,敌军休息,我们就灭了火把继续赶路,就这样日夜兼程,杨成武部率先抵达泸定桥,从国民党那里抢占了先机。

杨成武带着一支22人组成的突击队,全部手拿冲锋枪,背上绑着大刀,腰带上别着手榴弹,徒手爬上铁链,一点点向对岸靠近。

敌人明显准备不充分,根本无法组织起火力网,最后国军实在害怕了,就放了一把火,但眼前的火海根本无法阻止我军的突击队,22人义无反顾冲向火海,最终成功拿下泸定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延安以后,杨成武被分配到彭德怀元帅的麾下战斗,参加了国民党骑兵阻击战,当时在吴起镇把敌人打得是落花流水,缴获了一大批战马和武器装备。

这也是红军长征后为数不多的一场大胜仗,也正是从那时起,我军组建了第一支骑兵队伍,当时毛主席非常高兴,杨成武也被委以重任,因为这场战斗中的主力军团,就是杨成武负责的红四团。

这一战,杨成武一战成名,全面抗战时期,杨成武又先后打了多次胜仗,其中就包括平型关大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杨成武担任独立团团长一职,在黄土岭一战中,杨成武又率部夜袭日军,把小鬼子团团围住,取得了一场大胜仗,在这场战斗中,日军指挥官阿部规秀阵亡,这也是我军当时击毙的日军中,级别最高的日军将领。

解放战争时期,杨成武将军又率部先后解放了张家口和石家庄,在华北战场上,杨成武战功赫赫,深受上级领导的重视,毛主席也非常看好杨成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杨成武也是在毛主席的授意下,加入了中央军委,主要负责协调军队的组织工作。

后来,邓小平同志担任军委参谋长,他对杨成武的革命贡献和工作成绩,都给予了极大的肯定,由此也能看出,杨成武深受两代领导人的欣赏。

说起来,总参谋长这个职位,工作方面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在1976年,当时有着局势不稳定苗头的时候,这个位置更是尤为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军区部队调动,都需要通过军委总参下达,但当时杨成武意识到,手底下已经有一批人,正在蠢蠢欲动了。因此,即使叶帅不找他,他也是忧心不已,每天顶着巨大压力,觉都睡不好,生怕突然发生兵变。

当时,叶剑英元帅和杨成武谈话后,对他提出了两点要求:第一点,就是要保证政局平稳过渡,这要求杨成武将军能有所取舍,对于一些不安稳的因素,如果发现苗头不对,一定要及时扼杀,就算是动用武力也在所不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点,就是要保证部队的稳定,部队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保障,不仅是保障国家领土不受外敌欺辱,也要保障国内的安全稳定。

在当时,毛主席逝世后,华国锋同志作为第一副主席,叶帅的决定,杨成武的所有行动,也都需要告知华国锋,得到华国锋的支持。

于是,政局方面,叶剑英元帅先是联系了李先念和汪东兴同志,又将所有的情况都汇报给了华国锋,在得到了华国锋的大力支持后,原本出现不好苗头的局势,也很快稳定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军队方面,杨成武将军负责主持工作,他一边根据将要面对的各种突发情况,制定了一套严密的方案,另一边也在安抚人心,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以不变应万变。

要知道,在那个极其特殊的时期,表面上来看一切风平浪静,但其实内地里却是暗流涌动,当时我党的几位主要领导人,都身处极大的危险当中,杨成武也是明白这件事。

他为了保证大家的安全,增派了许多安保力量,尤其是叶剑英元帅的保密级别是最高的,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他马上就会安排转移,据说在当时,叶剑英元帅曾经一晚上转移了三次,可见当时的局面多么危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或许有朋友会说,叶老并不负责具体的工作,为何他会有危险呢?这是因为叶老的身份地位摆在那里,当时每次谈话、会议,都需要叶帅露面,其实每一次露面,就增加了一分风险,所以叶剑英元帅才会频繁地更换住所。

因为如果叶帅突然出现了问题,好不容易稳定住的国家局势,也会马上急转直下。为了国家的未来,叶帅也甘愿冒生命危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成武将军曾建议叶帅用电话交谈,但叶剑英元帅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因为叶帅知道,在这种危机时刻,绝对不能给敌人可乘之机。

危局之下,任何谈话都有被窃听的危险,所以叶剑英元帅每次都选择面对面交谈,甚至为了防止隔墙有耳,交谈的内容都会写在纸上。

对于拥有丰富革命经验的叶剑英元帅来说,他心里十分清楚,只要部队不乱,那么,解决问题就是迟早的事,所以说,叶剑英在当时的主要工作,还是安抚各个地区的军政一把手。

不过,那个时候的叶剑英元帅已经不再担任军中任何职务了,所以,他主要在背后出谋划策,具体工作都是由杨成武来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成武将军没有辜负叶帅的期望,一条条命令从总参发出,根据总参要求,地方部队中的任何调动,哪怕是一个班一个士兵的人事调动,都需要经过总参同意。就这样,经过多方的不断努力,1976年,军队彻底稳定了,这场风波也快速平息了下来。

现在我们回看这段历史,其实从文字中,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时局之乱,甚至连十分之一都没有,更是无法切身体会叶帅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的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在当时,也正是有了叶老出山挂帅,杨成武将军锁定乾坤,再加上各方面同志的大力配合,我党才顺利度过了这次新中国成立后,遭遇的最大一次政治危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老一辈革命家的魄力和决心,在那个特别的岁月,正是有了叶老和杨将军这样的人,我们的国家才能直面艰难险阻,跨过一道道难关,迎来了今天的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