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国第一次授衔,其中有五个八路军师长被授予元帅军衔,只有一个师长不是元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位师长,他是一位开国将军,晚年担任副主席一职,他的儿子继承父业,早早踏入军旅生涯,也是一位大将军。

他年纪轻轻参加革命,也是红军将领中少有的文武全才,甚至他的文化成就之高,令人难以想象。在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他战斗之余,还写下了一部长篇小说,新中国成立以后,他还凭借这部作品荣获茅盾文学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这位在南征北战的同时,又笔底生花的大将军,究竟是谁?为何其他八路军师长都授衔元帅,只有他没有呢?

他就是开国上将萧克将军,如果只看革命资历,萧克将军绝对是翘楚人物,他不仅参加革命的时间早,在革命中也是功绩卓越。

21岁时,萧克一手创办了中共南区支部,紧接着,他又和朱老总、陈毅老总一起,参加了湘南起义。

25岁时,他已经是一军之长,之后萧克将军先后在3纵、第12师、红8军等担任最高指挥职务,可以说,当时年纪不大的萧克,已经是一位老革命了,更加难得的是,萧克将军在红军三大方面军里,都曾担任过重要职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成立八路军,当时,萧克将军就是八路军六位师长之一,同时,他也是六位师长中,最年轻的那一个。但令人遗憾的是,萧克将军是唯一一个,落选十大元帅的一位八路军师长。

1907年,萧克出生在一个富裕之家,他的父亲是一位秀才。从小,父亲就对萧克抱有厚望,希望他可以好好读书,长大后光耀门楣,而对于读书学习这件事,萧克从小就很有灵性,诗词歌赋样样精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没有什么意外,萧克长大后将会是一个文人、一名学者,但现实却很残酷,在当时那个动荡的年代,想要独善其身,专研学问无异于天方夜谭。

1923年,萧克家中出现了重大变故,当时,他的兄长因为得罪了人,被反动民团迫害致死,这件事对萧克的触动很大,那时他才明白,读书救不了自己的兄长,也改变不了这个社会,所以,他不顾家里人的反对,决定弃笔从戎,毅然考入广州的一所军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7年,从军校毕业的萧克被分配到叶挺麾下,成为了一名指导员,从这一刻开始,萧克算是正式踏上了军旅生涯,那一年,全国革命浪潮遭受重挫,蒋介石独揽大权,妄图篡改革命成果,整个国民政府都处于动乱中。

那时,萧克已经看出了蒋介石的野心,知道他根本不是为了革命,只想着攥紧手中的权力,萧克对国民政府、对国民党都非常失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萧克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继续投身革命事业,随后,萧克率部参加南昌起义,不料却遭到反动派的强力镇压,部队损失惨重,他也跟组织失去了联系。

后来,萧克还是在一位老同学的帮助下,才与朱德老总、陈毅老总联系上,第二年,萧克又参加了湘南起义,这次起义同样以失败告终。

之后,我党逐步开始向井冈山转移,萧克率部行进至湖南地界时,刚好遇到了毛主席,那时秋收起义刚刚结束,毛主席深刻认识到,光有起义是不够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才能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毛主席和萧克见了一面,得知萧克的部队训练有素、有人有枪后非常高兴,毛主席称赞萧克年少有为,还鼓励萧克要继续革命。

1931年,萧克担任红1军独立师的师长一职,那一年,我军遭受了国民党的严重打击,萧克部不得不得率部转移。

有一回,萧克在一处密林中给同志们讲话,这时,国民党的飞机来袭,只见萧克面不改色继续讲话,等到飞机临近时,他一马当先,拿起机枪对着天上的飞机就是一顿扫射,据当时在场的张爱萍同志回忆说,萧克将军枪法很准,在刹那间就击中了飞机的机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年,萧克担任红八军的军长一职,当时,红八军正与国军在黄沙一带激战,那时候,红军兵力、武器全都不占优势,我军与敌人在地面战斗时,还要防着国民党的飞机轰炸。

萧克将军非常纳闷,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在国民党的阵地上,有着特殊的标识,国民党飞行员只需通过这些标识,就可以准确识别出敌我双方来。

萧克将军计上心来,也有模有样,在自己部队里面挂满了白色标识,果然,国民党飞机看到标识后直接越过我军,把国民党的军队,炸得是人仰马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民党第五次围剿,我军指挥出现了严重失误,导致部队损失惨重,不得已,红军只好开始了长征,当时,上级组织交给萧克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这项任务十分关键,可以说决定了红军以后的命运。

红军长征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让中央红军西进,与贺龙老总的红2方面军会合,萧克被委以重任,担任红6军团团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6团将作为先锋团,先于大部队一步出发,为红军大部队探明方向、铺平道路,所以说,萧克和红6团是红军第一批开始长征的队伍。

众所周知,先锋团、冲锋团其实就是敢死队,这支部队的危险系数也是最大的,而且还要起到吸引敌人火力的作用,可以说,萧克和红6团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

国民党派出数万军队围剿,每天,敌人的飞机都要轮番轰炸,这也对红6团造成了很大的损伤,萧克一看,如果再这么打下去,战士们的心气就要被打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他就想了一个办法,虽说国民党飞机轰炸、扫射时,飞机距离地面很近,但想要完全看清地面是不可能的,当时正值盛夏,天气十分炎热,红军战士头上都戴着一顶草帽,萧克却下命令,让所有战士都扔掉草帽。

原来,从后面赶来的国民党士兵,一看到路边有这么多草帽,一个个喜笑颜开,戴上草帽继续上路,虽然这看起来,不过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但这个小小的改变,却足以改变战局,因为国民党飞行员每天都要执行轰炸任务,他们每次都看到红军队伍戴着草帽,久而久之,在他们眼中戴草帽的就是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谁曾想到,萧克将军这招“张冠李戴”真好使,国民党的飞机中队执行任务时,一看到地面这支戴草帽的部队,想都没想就开始轰炸,可真的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不仅极大延误了国民党部队的追击速度,也为红6团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深秋季节,萧克率部抵达贵州,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红6团连一份详尽的军事地图都没有,具体如何制定路线、选定驻扎地,都是一个麻烦事,萧克四处去找地图,好巧不巧,萧克遇到了外国传教士薄复礼,刚好他就有一张军事地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这张地图却是法语标注的,红6团中,根本没有人能看得懂法语,萧克就邀请薄复礼留下来帮忙翻译。

说起来,这位传教士也是一个热心肠,他一边帮忙翻译地图,一边跟着红6团长征,薄复礼这一走,就是小一万公里路、小一年时间。

后来,薄复礼回国以后,他就把这段长征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名字为《神灵之手》。这本书虽然并不出名,但是如果从时间点来看,要比斯诺的作品更早,所以,这本书才是外国第一部描写红军长征的书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段长征路上,薄复礼与萧克将军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薄复礼回国以后,两人一直都有联系。

1934年10月,萧克将军与贺龙老总胜利会师,萧克完成了组织上交给他的既定目标,要知道,当时中央红军长征才刚刚开始,而萧克和红6团已经走了两千多公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那是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但对于萧克来说,长征路远远不止两万五千里。

这时候的萧克,才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同年12月,萧克跟随贺龙老总拿下慈利。攻克慈利后,贺龙老总邀请萧克去家中做客,没想到在这次做客中,萧克遇到了他人生中的另一半——蹇先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起来,蹇先佛与贺老总还是亲戚,她是贺龙老总夫人的妹妹,所以说,贺老总和萧克还是连襟。

1935年末,贺龙正在前线指挥战斗,他的夫人蹇先任马上就要生了,还是萧克一家帮忙,贺老总的小女儿才得以平安诞生,贺龙老总回来之后,非常感谢萧克,还请萧克帮忙给女儿起了名字,萧克想了想,便取名为贺捷生,“战斗大捷、生机盎然”,寓意极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年,贺龙老总担任红2方面军总指挥,萧克担任副总指挥,当时,萧克还没到30岁,就成为了红军中最年轻的一位高级将领。

1936年10月,萧克调任31军担任指挥官,年轻有为的萧克,可谓是前途一片光明,每一次担任重要职务,萧克都刷新了我军最年轻将领的记录。

但有弊有利,萧克年纪不大,已经是我军高级军事将领,但也是因为年龄的原因,萧克将军在许多重要战役中都是以副手身份参与,这也是他军旅生涯里的一处“短板”,萧克将军没有位列开国元帅,就是因为这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有许多战友都替萧克抱不平,他们经常说:“以老萧的军中履历,上将军衔有些低了”,不过,萧克不看重职务、军衔这些虚名,他始终认为,自己参加革命是为了国家,并不是为了个人,萧老将军如此淡泊名利,真是令人敬佩!

萧克平时的爱好非常简单,就是喜欢看书,在抗战时期,环境十分艰苦,书对于战士们来说,更是一件稀罕物,但萧克却无论身在何处,他都坚持读书,坚持记录。

1936年,红军胜利会师,万里长征正式告一段落,一次机缘巧合下,萧克找到了一部苏联著作《铁流》,这部书描写的,就是苏联红军的故事,书里面的许多情节,跟萧克的经历非常像,萧克看后深有感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有战友跟他说:“老萧,既然你这么喜欢这部书,那你也写一部关于我们红军的嘛!”,萧克听完后是大为心动,他思考了好久,在第二年年初,萧克终于下定决心,要写一本“中国铁流”。

别看萧克当时还很年轻,但是他的战斗经历却很丰富,经过一番思考,他决定把这本小说的故事时间,选定在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期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说的人物,全部都是萧克和他的战友们,他们在小说里的队伍叫“罗霄纵队”,故事中,这支队伍战斗力强悍,他们炸铁路、深入敌后,端掉敌人指挥部、突破敌人的重重围剿。当然,书里面的每一个战斗、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在现实中都是真实存在的。

抗日战争期间,萧克每天都要指挥战斗,几乎没有写作时间,就算是这样,萧克还是利用一切空暇时间,睡觉前、吃饭的时候,萧克都会拿出草稿写写画画,甚至有时来了灵感,萧克就熬夜写稿,由于当时局势动荡,萧克写写停停,这部作品从开始写,一直到正式出版,一共耗费了五十多年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9年,萧克的小说初稿完成,这部小说名字暂定为罗霄军,后来,萧克将军又对小说进行了多次修改,当时毛主席看过后,还称赞了萧克将军有才华,不光打仗打得好,搞创作也是一把好手。

建国以后,就有出版社找到了萧克将军,想要出版这本小说,但那时新中国经历了一段特殊时期,萧克的这部作品就被耽搁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直到1985年末,萧克将军已经70岁高龄,当时,解放军出版社联系了萧老将军,想要出版这部作品,萧克将军虽年事已高,但还是把四十万字的《罗霄军》,精简到二十五万字,最终出版时,小说名字改为《浴血罗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1年,《浴血罗霄》获得茅盾文学奖,年过八旬的萧老将军加入中国作协,2008年,萧老将军因病去世,享年10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