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学生处长我会与大家一起站在这里,站在风里站在雨里,我希望大家,要有这个信心这个信念,雷打不动"淋着雨的学生大喊下来,他却继续在台上继续讲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段话我相信大家已经听过好多遍了,如果不清楚的可以翻看我之前的文章,每当大家再次看到这条消息还是忍不住再次义愤填膺痛骂这个领导,一点都没有身先士卒为人师表的样子,自己大言不惭却不身体力行,以至于这件事火了将近10天依旧热度不散,这是极其罕见的,但这也是符合传播学的。

这件事以及网上的视频犯了舆论传播5个要素的4点!阶级对立、画面同框、上下体位、肢体接触、两人PK,这5点满足了前4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引起关注的“关键点”

  • 画面同框、阶级对立、上下体位

老师教育学生,学生安静听训,这是大众固有的认知,老师处于强势一方,引领着整体,学生作为弱势一方,接受教师的方方面面,这是两个能量层级。本次事件之中是作为教师的一方在台上喊话,让下面整个年级接受训话。这种差异感,命令感,强制感由此而出。

网上流传的视频中,学生在台下,老师在台上,在同一个场景中,上层的老师更具有上位感,强大感,压迫感,而下面数千学生穿着各色的塑料雨衣,不由得让人想到没有话语权的弱势群体。

而面对着学生们大喊下来,台上的老师也只顾着维持秩序和继续流程,再次凸显了上下之分、权力之分、而在同框中的画面更是突出强化了这种压迫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肢体接触

台下的学生们穿着短小不能护住全身的雨衣淋着雨,感受着真切的湿冷和拥挤,而台上的老师没淋雨还对着下面训话“作为学生处长我会与大家一起站在这里,站在风里站在雨里,我希望大家,要有这个信心这个信念,雷打不动”实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毕竟没冷到他没凉到他,虽然老师与学生并没有真实的肢体接触,但是双方身体的差异,肢体的感官就在那,视频拍摄角度还是学生视角,更能让人动容。

第二,同情弱者是人性底层的逻辑

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当听到谁谁不如自己的时候很自然地会觉得舒适,并且对于这个不如自己的人不会有多少抵触。而听到谁谁比自己强,很多人的焦虑情绪就会被调动起来,注意力开始集中于不如的这件事和这个人,因而对于这个人多少会有抵触和敌对情绪,人永远希望自己比别人强。

一方面这是生物演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我们从小接受各类教育参与各类比赛进行各种竞争的惯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性是憎恨比自己强的,同情比自己弱的,憎恨强者是因为强者对他的蛋糕有威胁,同情弱者是因为弱者对他的蛋糕没威胁,弱者的存在还大大的满足了他的虚荣感。”——渤海小吏

而到了网络世界,没了面对面的多方顾虑,我们身心松弛,本性得以更加完全地释放,这便造成了我们当下舆论传播的现状“我们绝大多数时候会站在弱者一边,去强烈谴责强者”。

放到我们当下的这件事情上来,如果光看了网上的这些视频和文字资料我们就会很自然地同情学生们,为学生们抱不平,好好地拷问师生之道,这也就是这件事为什么能够在这一个多星期频频登上热搜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启示

本次事件网上流传的不只是这么一段,还有一段是一位老师身上没有一滴雨,头发蓬松滴水不沾,走下台和穿着雨衣的学生们读宣誓词,不知是真是假,但都淹没在了对于这次事件的指责之中,足以见到舆论影响的威力之大。

第一,我们本能的会对,强者或竞争者,有些许敌意。控制好自己的潜在情绪和倾向是很重要的,不要让这些不愉快真正扩大到敌对。

第二,作为下位者是我们要善于运用传播的规律,从而更好的达到我们的目标。在这次事件之中,学生们很凑巧地运用对了舆论宣传的方法,而学校公关可谓是一塌糊涂。现在热搜的风向对这件事的评价一目了然。

第三,作为上位者时我们行事作风,要尽量谦和,不骄不躁,不要让自傲、权力、威势等等淹没了自己。毕竟上下位者心中有着天然的芥蒂,对于下位者尤其是有用的人,更应该做好朋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生活中不要做一个傻了吧唧的强者,而是做一名不吹不燥的弱者。”——渤海小吏

对于这件事,您又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