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报道称人民币在中国跨境交易占比首超美元,不过我发现这个新闻报道中的原来那个标题有些隐瞒。在报道时直接以“人民币在跨境交易中首超美元”,这不仅夺人眼球,而且还别有一番用意——属于自嗨过了头的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注意看,这里的“首超美元”的含义,指的是人民币在中国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中的比例从2010年的接近零升至今年3月底创纪录的48%,而同一时期美元的占比为47%。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些与中国进行跨境贸易的结算中直接使用人民币进行支付的越来越多了。但这和国际贸易市场的支付份额并不是一个概念,因为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目前人民币的市场份额约为2.2%左右,而美元和欧元则分别达47%、36%,其次,英镑和日元也分别达到了6%和5%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坦率的说,尽管“去美元化”在多国异常火热进行中,但目前各国依然是将美元作为参照锚来确定本币和对方货币的汇率,因此本币结算可看作是基于美元的流动性管理工具,换句话说,有些虽然已经在使用本币进行结算了,但仍然要以美元等中间货币作为定价标的物。为什么最近一段时间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有所增加?这是大家对美元和美国失去信任的表现,更是为了分散国际流动资本的风险。另外,如今美联储加息后使得美元在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变成了“紧俏”品,特别是对于那些美元外汇储备本就不多的而言,能用人民币结算自然是求之不得的皆大欢喜之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实话,要真正实现全球去美元化,并终结美元霸权,那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至少需要本币的完全可自由兑换和汇率的完全市场化,及发达的本币金融市场为贸易伙伴提供风险管理和对冲工具等等。另外也要看人民币资产在整个国际流动资本市场上的所占份额能不能大幅提升,目前也只是占2%多。总之,随着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我们有信心会在将来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但大家也别以为几年或是几十年就可以做到。

举个例子来说,美国的经济总量在1894年就超过英国,但美元取代英镑成为世界第一货币却是半个世纪之后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