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文章头部

1975年1月,北京的天气,冷的教人跳脚。人们在街上匆匆行走,嘴里冒出白烟,像一座座流动的烟囱。

与之相比,人民大会堂里却是一副热火朝天的景象,2864名来自全国各界的人民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出席了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更让他们感到兴奋的,是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描绘的美好未来——

在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恩来总理在第四届全国人大会议上讲话

就在大会正式开幕前,湖北省委书记

赵辛初

专门找到了湖北代表团里的一名农村妇女,时任松滋县大同区(今松滋市沙道观镇)龙台大队党支部书记的

辛志英

赵辛初给辛志英带来了两个好消息——

第一,作为农民代表,她被选入了大会主席团;

第二,周总理亲自过问了她的工作情况,为此,湖北省委决定,开完这次大会之后,就让她到省里工作。

从一名大队支书,直接提拔到省委机关,这是多少人想都不敢想的大喜事,然而,辛志英只是愣了愣神,便说道:

“谢谢总理和领导关心,再等一等吧,我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嘞......”

周恩来总理为何对这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念念不忘?她口中的“任务”又是什么?

今天,衔笔就来讲一讲,辛志英的故事。

01小镇里的“女主任”

在18岁之前,辛志英一直是个极为普通的女孩子。

1933年,辛志英出生在湖北松滋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打从记事起,她的生活里就只有两个主基调——

动荡与饥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国时期的灾民

在那段时间里,辛志英都以为,

未来的命运,就是嫁给与她同样贫困的一个男人,租一块薄田,生几个孩子,盼着老天风调雨顺、地主少收几斗、国军别抓壮丁、土匪不要进村......就这么过完一辈子。

辛志英设想的一切,在1949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国大典

新中国成立后,松滋县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行动,辛志英家也分到了地。站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她平生第一次,真正尝到了“希望”的味道。

更让同村姐妹们羡慕的是,1951年,经媒人介绍,18岁的辛志英嫁到了松滋县米积台镇,离开了农村,成了一个“镇里人”。

这些巨大的变化,让辛志英感受到了满满的幸福,正因如此,她的脑海里产生了一个朴素的念头:

“我要报恩!”

于是,还在新婚燕尔之时的辛志英,便响应政府的号召,走出家门,参加了工作组,还因为工作积极,被选为了镇上的妇女主任。

这下子,辛志英的干劲更足了。她走街串巷,动员妇女们出来工作:

“解放了,男女都一样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中国的女工人

辛志英的话,自然使得一些做惯了“一家之主”的男人们心里不爽:

“瞎起哄!干起活来,娘们顶什么用?!”

说巧不巧,很快,验证这句话的机会就来了——

1952年2月20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主持了一场重要的会议,而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

在汛期来临前,建设好荆江分洪工程!

俗话说,“长江千里,险在荆江”。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当长江从三峡奔涌而出,进入江汉平原时,它的画风突然发生了变化——

开始左右横跳、七扭八拐、蜿蜒扭曲......打个不雅的比方,简直像一盘猪大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荆江河段图

曲折的河道,使得长江在这里陡然减速,而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也开始在这里沉积下来,使得长江河道越来越高。

为了防止水患,从东晋时期起,人们就开始在荆江一带修建大堤,随着河道不断升高,大堤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到了民国时期,这里已经耸立起了一道高达十余米,长达200余里的大堤。

如此高大的堤坝,意味着整个荆江河段,已经成为了彻彻底底的“地上河”——

如果大坝一旦溃决,整个江汉平原,就当真要“人或为鱼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国时期武汉洪水中的百姓

事实上,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49、1950两年,长江流域都曾经发生过大洪水,而荆江大坝更是险象环生——

根据史料记载,仅仅在1950年的大洪水中,荆州一带的大坝就被冲出了67个溃口,受灾耕地100多万亩。

正因如此,把荆江治理好,保卫江汉平原这块鱼米之乡,就成了新中国的当务之急。

当荆江分洪区工程招募民工的消息传到米积台镇时,一些男人就开启了“嘲讽模式”:

不是男女都一样吗?这活计,你们干得了吗?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让他们大跌眼镜——辛志英不仅第一个报了名,还精神满满地四处做宣传,发动了几十名妇女,一起来到了荆江分洪区的工地。

驱动着辛志英和这些女工们的,仍然是一个简单的想法:

“党帮助我们翻了身,我们就得为党出力!”

02荆江边的“铁娘子”

1952年4月1日,按照荆江分洪总指挥部的部署,辛志英和来自松滋县的数千名男女民工一起,挑着行李、铺盖和口粮,走了100多里路,来到湘、鄂两省交界处的

黄山头

(今黄山头风景区),加入了修建荆江分洪工程的施工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的黄山头风景区

虽然辛志英干劲满满,但当她接到任务后,还是有些傻眼——

黄山头工地,是为荆江分洪工程供应石料的主要阵地,而辛志英等人的任务,就是将山上采下来的大石头,敲碎成鸡蛋大小的石块,用来浇筑堤坝。

这种活计,对于生长在平原地区的辛志英来说,别说干,连见都没见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分洪工程工地

“来都来了,这时候打退堂鼓,可就太丢脸了!”

辛志英咬着牙,拿起小铁锤,一头扎进了工地里。

然而,刚一上手,辛志英就发现,这个任务,比看起来还要难得多——

运到碎石场的石头,都是些少则几十斤,多则数百斤的“大家伙”,辛志英一锤敲下去,不是纹丝不动,就是崩出无数碎屑,飞溅到手上、脸上、眼睛里......生疼。

据辛志英后来回忆,最初的几天里,她们的虎口震裂了,眼睛被石屑崩得血红,可一天下来,一个人最多能敲出0.2方的碎石,根本赶不上需求。

严重迟滞的施工进度,让所有人都士气低落,辛志英自然也不例外。一天晚上,她躺在工棚里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觉,干脆爬起身来,拿起锤头来到工地,发泄似地敲打了起来。

敲打了一阵,突然,“啪”的一声,石头很顺畅地裂成了两块,倒把辛志英吓了一跳。

她连忙抱起石块,拼合起来检查,才发现,在石头上,有许多如牛毛般细密的裂缝,而自己刚才那一锤,正好与其中一条裂缝的走向一致。

辛志英仿佛发现新大陆一般,连忙开始在其他的石头上做实验——

果然,只要顺着石头的裂缝敲打,就能够轻松地将石块敲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工地上的辛志英

发现了这一技巧之后,辛志英兴奋不已,连忙将这一方法告诉了身边的工友们,大家一试,果然好用,都对辛志英佩服不已。

紧接着,辛志英组织了40多名工友,成立了一个互助小组,男工负责将大石头敲打成小块,女工则将小块再次敲成工地需要的大小,形成了一条“碎石流水线”。

这样一来,碎石的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人均每天的工作量从0.2方提升到了1方左右,而辛志英本人更是每天碎石接近1.4方,成了工地上的“碎石冠军”。

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了工地指挥部,又上报到了荆江分洪总指挥部。总指挥唐天际将军听到这一消息,十分高兴,当场拍板:

“全面推广‘辛志英工作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天际中将

随着这一办法的全面推开,黄山头工地的所有民工,结成83个碎石小组,你追我赶,干得热火朝天。

经过40多天的奋战,辛志英和她的工友们,终于提前两天,完成了碎石16420方的预定任务。1952年5月13日,黄山头工地召开了庆功大会,辛志英被请上了主席台,高高举起了一面

“碎石先锋”

的红色锦旗。

完成碎石工作后,辛志英又主动报名,来到了修筑堤坝的工地上。她像个“女汉子”一样,挑着100多斤的担子,在工地上来回穿梭,一点也不比身边的男人们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辛志英(中)

1952年6月20日,经过75天的日夜奋战,荆江分洪工程提前15天竣工。在庆祝大会上,辛志英被评为全国特级劳动模范,成为了新中国首批特级劳模之一。

除了一张特级劳动模范的奖状与功臣锦旗之外,辛志英还收到了一套极具时代特色的奖品——

两头大牯牛和一副农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辛志英

就在荆江分洪工程完工两年后,1954年夏天,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经过中央批准,荆江分洪区三次开闸蓄水,120多亿立方米的洪水涌入分洪区,直接使得荆江河段的洪水水位下降了0.96米,有效的保障了江汉平原300余万百姓的生命安全。

必须承认,这些成绩的背后,有着辛志英的一份功劳。

正因如此,作为20万民工群体的代表,辛志英的形象被镌刻在了纪念碑的底座之上,在日夜守护荆江的同时,也接受着无数后人的瞻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上的辛志英

03坚守农村的“女大禹”

当辛志英的雕像开始建造时,辛志英自己并不知情——事实上,她也没心思关注这些,因为在这时,她正要面对一个更棘手的问题。

回到米积台镇之后,黄山头工地指挥长、时任松滋县县长的饶民太专程找到辛志英,对她说:

“你是劳动模范,今后,治水就是你的任务,我觉得,你还是应该回到农村去,在那里,你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看着饶县长热切的眼神,辛志英没有过多犹豫,便答应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饶民太

这一答应不要紧,问题接着就出现了——首先要过的,就是丈夫这一关。

辛志英的丈夫周天成,一直在米积台镇做小生意,由于为人本分忠厚,积累下了不少老主顾,日子过得颇为红火。

之前,对于辛志英参加工作,周天成从来没有反对过。但如果全家搬到农村,就得放弃镇上的买卖,这让周天成有些接受不了。

因为这件事,年轻的小两口很是闹了一阵别扭,然而,在辛志英耐心地劝说下,周天成还是解开了思想上的疙瘩,两人收拾行囊,搬到了

松滋县大同垸(yuàn)龙台村

,成为了地地道道的农民。

在湖北、湖南等地,经常可以见到名字里带“垸”的村落。这种村子,一般都是依水而建,在村子周围,有一圈抵御洪水的堤坝,从空中俯视下去,仿佛一个个小碗摆放在大地上。

辛志英所在的大同垸龙台村,就是这样的一个“小碗”,只不过这个“小碗”,着实有些破——

来到龙台村之后,辛志英一边积极开展土改工作,一边考察周边的水利设施情况,准备大干一番。

然而,当辛志英摸清龙台村的情况后,她的心几乎凉了半截:

由于常年无人治理,龙台村的排水沟渠基本全部废弛,到了雨季,村子里的水根本排不出去,年年都会遭遇内涝,至于能收多少粮食,完全要看老天爷的心情。

不仅如此,村里稍微高一点的坡地,都已经被村民们当做了坟地,

想要兴修水利、开辟农田,势必要迁移这些坟地,辛志英将要遇到的阻力可想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垸村

不治水,百姓就要继续在贫困中挣扎;治水,困难重重不说,老百姓也未必能理解......辛志英陷入了两难境地中。

就在左右为难的时候,1953年9月的一天,辛志英接到一份通知——

作为特级劳动模范,她获得了到北京参加国庆大典的机会!

第二天一早,松滋县的老百姓敲锣打鼓,将辛志英送到了前往武汉的渡口,临行前,饶民太县长送给辛志英一个笔记本,并在扉页上写了8个字:

“保持光荣!发扬光荣!”

看着这个笔记本,辛志英非常激动,然而,一想到龙台村的现状,辛志英的脸上又不禁有些发烧。

9月30日晚上,辛志英与参加开国大典的其他来宾们一起,来到中南海怀仁堂,参加了为他们举行的欢迎宴会。

在欢迎宴会上,水利部部长傅作义亲自点名,让辛志英和另一名女劳模,与他一起去向毛主席敬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傅作义部长

突如其来的幸福,让辛志英有些措手不及,她迷迷糊糊地站起身来,跟在傅作义部长身后,来到了毛主席的身边,举起酒杯,红着脸说道:

“祝毛主席身体健康!”

“好,好,谢谢你们!”

,说着,毛主席站了起来,上下打量了一下穿着中山装、留着短发的辛志英,半开玩笑地问傅作义:

“这位小同志,是男孩还是女孩啊?”

傅作义部长回答道:

“是女孩,她是代表荆江分洪工程30万军民,来向您敬酒的!”

毛主席高兴地点点头:

“好!新社会了,男女都一样!”

接着,毛主席笑着对辛志英说道:

“把家乡的水治好,为民治水,造福子孙!”

听到毛主席的嘱托,辛志英激动地点点头,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她下定了决心:

绝不辜负毛主席的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

回到龙台村后,辛志英先是组织起了村民互助小组,之后,又牵头组建起了松滋县第一个农村合作社,与此同时,她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带领着全村农民,踏上了漫长的治水之路。

没有机械设备,辛志英带着村民们一锹一镐地疏通河道,开挖水渠;

许多村民不愿迁坟,辛志英就挨家挨户地做思想工作,说得口焦唇干;

为了开辟农田,大年初二,她爬上一辆运输生猪的货车,和一群猪挤在一起来到武汉,又在冬季的武汉街头坐了一晚,才跑到省里,为村里争取来了宝贵的推土机;

十多年过去了,龙台村在辛志英的手中,彻底变了模样:

2条淤堵的河道被疏通,3座废弃的堤坝被开辟成农田,5条水渠在村里纵横交错,全村的耕地从不足1000亩发展到3200余亩......这个年年吃救济粮的落后村,终于变成了每年能够向国家交售余粮的先进村。

虽然取得了如此大的成绩,但辛志英仍然不满足,她又将目光投向了最困难的地方——

1970年,松滋县遭遇了特大洪水的侵袭,作为松滋县地势最低的地区,大同垸的受灾情况也最为严重。

转过年来,一场旱灾又席卷而来,使得松滋县的许多地区,陷入了颗粒无收的困境。

面对巨大的灾情,辛志英清楚地感到,靠着各个村子里的简易水利设施,根本无法抵御大的自然灾害,要真正改变这一情况,就得建立系统的水利工程。

为此,辛志英专门来到松滋县县委,向县领导谈了她的想法:

建设3座电力排灌站,涝时排水、旱时引水,确保旱涝保收!

听了辛志英的话,松滋县领导先是表示了坚决同意,然后无奈地两手一摊:

县里实在没有钱,怎么办呢?

令县领导没想到的是,走出县委大院后,辛志英转头就跑到了武汉,直接找到了分管水利建设的湖北省副省长

夏世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世厚

听了辛志英的汇报,这位老红军出身的副省长问道:

“原来只听说你们那里要钢材、要设备,还没要过钱,你说的这个工程,大概需要多少钱?”

辛志英飞快地估算了一下,咬了咬牙,说道:

“100多万吧!”

在那个年代,100多万堪称天文数字,夏世厚也不禁愣了一下。他沉吟了一会儿,说道:

“那就给你们100万!不过,这笔钱要分几次给,你们县里得拿出个规划来,我还要到现场去看一看,才能批......”

夏副省长后面的话,辛志英压根就没听见,她的心思,早就飞到了即将大变样的大同垸去了。

资金到位之后,松滋县成立了项目指挥部,辛志英被抽调上来,担任了副指挥长,带领着上万民工,投入到了建造工程当中。

在工地上,辛志英没日没夜地忙碌着,工程进度、施工质量、设备调配......方方面面都需要她操心。她身边的许多同志都惊异地说道:

“真搞不清楚,她哪来的这些精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兴修水利

其实,哪有什么天赋异禀,不过只是负重前行——1971年10月的一天,辛志英正在工地上指挥,突然一阵天晕地转,她倒了下去。

同志们连忙将她送到县医院做紧急处理,接着又火速把她送到了武汉进行抢救。

经过诊断,医生发现,由于常年在泥水里摔打,辛志英早就患上了严重的妇科病,再加上日常工作的繁忙,终于引发了大出血,如果再晚来几个小时,命就保不住了。

经过四个半小时的抢救,辛志英终于脱离了危险,然而,她还是永远失去了再做母亲的能力。

按照医生的嘱咐,虚弱的辛志英至少需要休息半年,才能恢复工作,可她只在医院里住了半个月,就坚持出了院,回到了工地上。

指挥部的同志们拗不过她,只得在米积台镇的招待所里给她安排了一个房间,专门接通了电话,让她在这里一边休息、一边工作。

然而,十多天之后,闲不住的辛志英又跑到了工地上......

1974年,3座电力排灌站终于全面竣工,大同垸的10万百姓奔走相告:“这下好了,再也不怕闹水灾啦!”

而一手促成了这一切的辛志英,只是悄悄地收拾起行囊,回到了暌违3年的龙台大队,继续做她的党支部书记。

从1952年被评为全国特级劳动模范以来,22年过去了,辛志英虽然挂名过副乡长、县委委员等职务,但她的实际工作,依然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村级支部书记。

与她同期的另外19名荆江分洪劳动模范,都已经走上了更高的领导岗位,只有辛志英一个人,依然坚守在农村里,为了一条小小的水渠、一段窄窄的堤坝,竭尽心力,默默奉献着。

正因如此,才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听了辛志英的回答,赵辛初书记问道:

“你已经治了20多年水,还要等多少年呢?”

辛志英笑了笑,说道:

“再等10年、20年也不怕!”

04尾声

1999年,已经66岁的辛志英终于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近50年的时间里,她始终扎根在农村,为了一方百姓,付出了她所有的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辛志英老人与她的奖状

而当她谈起这近半个世纪的治水生涯时,总是平淡地说:

“这是毛主席交给我的任务嘛,只要还能动,我活一天,就要干一天。”

2020年2月24日,87岁的辛志英老人永远闭上了眼睛。然而,她的故事,她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铭记和怀念。

谨以此文,向辛志英老人,以及无数在基层默默奉献的共产党人致敬!

这是文章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