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近年来,徐汇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直面痛点与难点,不断提升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的服务能级,“便民利民、规范高效”的理念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日前,市民政局公布了一份评估结果,徐汇区有5家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获评“5A”。家门口的“5A”长啥样?服务秘诀是什么?记者带你一探究竟。

“我过来报销医药费,带上身份证、社保卡、发票、病史证明,取号办理,全程也就用了十来分钟,很方便!”八旬老人陈老伯最近在华泾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办理业务,细致高效的服务令他赞不绝口。

作为下沉社区的基层综合受理中心,华泾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简称“中心”)始终秉承“便捷、透明、亲和”的服务理念,近两年联系自身实际趋向扁平化结构改造,在服务、管理、工作等方面进行创新。在2020-2022年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第三方评估结果中,中心摘得“5A”荣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构建“家门口”服务体系,

优化惠民新服务

考虑到华泾镇老龄化社区较多,老年人办事经常忘带材料,来回奔走不便;年轻人工作日忙于工作,请假办事难,中心成立了“泾小二”服务队伍,采用“片区包干制”,每个工作人员对应自己所住小区,下班后顺手将办事回执送上门、上门收件提供代办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市民徐女士还发现,中心办事大厅外开设了24小时政务服务自助点,对于她们这类上班族来说方便了不少。“我带上身份证就可以进入自助点办理业务,这个系统包含了智能文件柜、复印机等功能,能满足我的基本需求。”政务事项实现24小时服务不打烊,使政务服务更有温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更好地提供便民服务,中心还推出暖心服务举措,新增“绿色直通车”服务。针对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残疾人、退伍军人等特殊群体,中心开发新的取号程序,提供取专号、优先叫号服务;针对孕妇则开设了一个绿色专窗,直接免取号免排队,由工作人员引导至爱心专窗办理业务。通过采取“全程导办、全程帮办、专窗服务”等形式,打造特色服务“升级版”,切实为特殊群体提供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

深化内部精细化管理,

提供高质量便民服务

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心员工业务能力,强化服务理念,切实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常见、突发问题,以便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同时结合中心标准化建设的需要,在推进规范化服务的基础上,中心策划实施了“研享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每月一次的“研享汇”中,大家对精选案例进行剖析讨论,议题涉及业务政策的讨论与讲解、投诉的解剖与分析、工作方法的分享与交流、中心内部的管理与建议等。工作人员表示:“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自觉担当起了责任,能帮助自己不断改进工作方法,真正将工作做进群众的心坎里。”同时,中心还将上一年度所有案例进行汇编总结装订,供中心工作人员翻阅学习。

为了让员工及时学习到条线新政策,中心合理利用上下班间隙时间开展“5分钟议事厅”,见缝插针学习政策内容。条线负责人解读新政策、发放相应学习材料,工作人员自由交流对于新政策的理解和新业务办理流程的看法,形成办理业务的新思路。

深入一线“听民声”,

畅通办事“全流程”

为践行徐汇区帮困救助志愿服务“暖心汇行动”,华泾镇救助所救助员每个月都会走访居委,线下对居委民政干部进行培训,宣传最新的社会救助政策,发放惠民政策宣传册,面对面为他们答疑解惑。通过与居委民政干部交流,主动发现“沉默的少数”,掌握分析困难家庭的具体境况,一户一方案、一户一总结,持续跟进他们的后续情况,助力困难家庭脱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中心的就业援助员会借助政府层面搭建就业平台,通过直播带岗等创新模式解决失业人员的就业瓶颈、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不久前,就业援助员帮助了一名因病无法再就业的市民王先生。记者了解到,王先生是名校毕业,曾在海外从事多年的IT工作,回国就业却因病导致视力受损成为他再就业的障碍。就业援助员了解到相关情况后,一方面帮助王先生申请残疾证,对他进行心理疏导、增添就业信心;另一方面根据王先生的专业特长与有相关专业用工需求的单位对接。考虑到王先生视力受损,就业援助员帮助王先生完善简历、实地探访工作地点、陪同面试,架起就业桥梁,提供“一站式”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业帮扶不是一劳永逸,还要持续跟进失业人员就业后续情况。每月中心就业援助员都会与再就业者保持联系,为他们再就业之路保驾护航。

来源:上海徐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