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陕西渭南蒲城县三合乡三合村一处古墓被发掘。当考古工作人员清理甬道内的淤土时,一堆破损的陶片引起了众人的注意,当把所有陶片带回实验室清理、修复、拼接之后,形制特殊的一尊跪拜俑随即映入眼帘,让人大呼不解。
01
跪拜伏听俑
在唐宋时期的墓葬中,经常有这么一类陶俑身体姿态格外奇特。他们一般都双膝触底,要么俯首帖耳趴在地上撅屁股,要么低姿匍匐呈五体投地式。
但细观其面部,却安详和善,这和墓葬中随葬其他面貌狰狞的镇墓俑,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既然不为吓唬盗墓者,那么他们趴在地上,是要干嘛?
我们先从形象上分析,看看他是谁。
这件陶俑拼接修复好之后,是一副气质雍容的文官形象。他头戴进贤冠,身着红色的曲领大袖朝服,双手则合捧笏板(笏板已朽仅剩双手合握处的方孔)。
唐代官职制度中,不同品级的官员,衣着颜色也各不相同,体现着森严的封建礼仪。这件跪拜俑虽然身体颜色大部分脱落,但衣褶之间还残留了红色痕迹。这就让考古人员,将其认定为一位四品文官跪拜叩首的形象。
众所周知,唐代服饰颜色以紫色为最高贵,三品以上大员才能服紫色,四品官员服深红色,五品官员服浅红色,六品官员服深绿色,七品官服浅绿色。
也正因为如此,白居易的《琵琶行》曾写到“客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当时,白居易被贬江州任司马,只能穿青色官服,在官员中地位低下,所以才会同情身世凄惨的琵琶女。
现在看来,白居易当时混的还不如这一尊跪拜俑。
但是,身为四品大员的文官俑都要跪拜,可想而知,这墓主身份得有多高贵?
02
大唐让皇帝
说起此墓的主人,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墓葬之上的碑文上,疑惑也将一扫而空。因为清代陕西巡抚毕沅,在这座石碑上恭敬地书写了“唐让帝惠陵”五个大字。
但遍寻我们熟知的关中唐十八陵名号,却并无这座所谓“惠陵”的记载,这位皇帝到底是谁?我们得先从睿宗李旦说起。
睿宗李旦共有5子,嫡生两人,三子是我们熟悉的李隆基,也就是后来的唐玄宗。而长子则是李宪,也就是这座陵墓的主人。
按道理讲,嫡长子继承制度之下,李宪是妥妥的皇位继承人,但为何这个宝座却最终落到了李隆基头上?但正是因为长子李宪高风亮节的“让”出皇位,才让三子李隆基顺利登位,成为日后鼎鼎大名的唐玄宗!
那么,皇位他不香嘛?
的确,当时堪称毒药!
公元684年,李旦继李显之后第一次登基称帝,确立长子李宪为皇太子,后因武则天武周政权上位,李旦降为皇太子,李宪也因此降为皇太孙。
到了武则天晚年,还政于李氏子孙,李显又复位为皇帝,而封李宪为“宁王”。注意看,此时的李宪居然并不是被奉为太子。
原因为何?
众所周知,李旦的上位与三子李隆基平定韦后之乱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是李隆基一手推上去的。此时,长子李宪陷入了尴尬局面。
按祖宗之法、古之礼仪,嫡长子继承理应如此,更何况李宪之前就被立为太子,但此时的三子李隆基立下奇功又重兵在握,怎么处理皇嗣问题成为关键。
立长子李宪,虽遵循祖制,但难免兄弟阋墙;
立三子隆基,合当下时势,但却违祖宗之法。
就在睿宗李旦郁郁寡欢、不知如何处理这件棘手难题时,李宪上奏:
“储,副者,天下之公器,时平则先嫡长,国难则归有功。若失其宜,海内失望 ,非社稷之福。”
你瞅瞅这长子有多懂事!不仅如此,他还担心父亲李旦下不了决心,于是在殿外哭了一整晚,最后终于“让位”成功。
当然,李隆基当上皇帝之后,也对这个懂事的大哥敬重关爱。唐书记载,凡外番贡品,食之稍甘者,皆分一半给大哥。
此外,在李宪身染重病的时候,玄宗每天派遣御医诊治,黄昏亲侯太医归来,确定兄长病情如何,略有好转便厚赐御医。
兄友弟恭的一幕,在李宪和李隆基这里生动的再现。
公元742年,李宪去世,李隆基亲自书写祭文,并下诏追封大哥为“让皇帝”。不要误会,这里的“让”可不是指李宪让位有功,而是古代谥法中精心挑选出来的。
正所谓:
推功尚善曰“让”,德性宽柔为“让”。
不仅谥号为“让”称皇帝,而且还制号其墓为陵。这些种种,都似乎体现了李隆基对这位兄长的特殊情感,而这件跪拜俑,也成为这段隐秘历史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