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任何人在大数据分析下,都几乎不再有隐私可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信?给你讲一个自己的分析案例就知道了。

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时大家还喜欢用摇一摇认识新朋友。现在虽然还有这个功能,不过和以前已经完全不一样。

这里说的就是我当时随手摇到的一个女孩子。可能是性格比较合得来吧,每天聊天比较多。不过她属于比较注重隐私保护的人,聊工作,但不聊工作地址,聊生活,但不聊住在哪里。你以为这样就可以保护隐私了是吗?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这样想。

必须承认,这样做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隐私的作用。聊了一个月,我也只知道她大致在哪里工作,住哪个区。也仅此而已。

不过有一天下班时,她随手拍了一幅地铁站的照片,我立即发现了端倪,马上问她:你应该是住在xx小区吧?

她当时很震惊。你能想象一个从来没有见过面的人指出你的住址的那种感觉吗?

过了好一会儿,她才反问:你怎么知道?

然后我给她讲了我整合以前的聊天记录分析的整个过程。

她以前曾说过自己在市内xx大厦附近上班,而那个地方,附近只有一个地铁站,再加上我们经常在她上下班过程中聊天,所以很容易掌握她几点出门,几点上地铁,几点到站这些基础信息。她从出地铁站到走到公司,时间极短,所以只有可能是在那个地铁站坐车。而那个地铁站只有一条线路。这里就可以得出结论,她肯定是坐这条线路。

同样是以前聊天的时候,她说过不需要转乘。那么也就是说,她住的小区同样在这条线路附近。这样,就极大地弱小了筛选范围。

而现在,她拍了一张地铁照片,里面竟然显示了另一条地铁的路线。那么就可以得出结论。她住的地方是一个转乘站。

很不幸,那两条线路只有一个转乘站。等于根本不用分析,结果就直接出来了。

再加上她从出家门到上地铁,一般都是十五分钟左右。(因为她出门时喜欢说一句“我出门了”,上地铁时又说一句“我上车了”,所以这些时间很容易掌握。)我打开地图,发现运气非常好,那个地铁站附近十分钟左右的,只有一个小区。这就是正确答案。

很多人应该会说,我之所以能分析出来,是因为有太多的巧合导致选项少,很容易找到答案。但是,不要忘了,我并没有调用大数据,只是利用自己手里的有限信息进行分析的。如果调用大数据,得出结论只是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的事。

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快递员,当时对于片区内经常网购的人,我可以张口就说出他家有几口人,几个大人几个小孩,在哪里工作,小孩在哪里上学喜欢吃什么玩什么。为什么?因为在那个小城市,如果收件人不在家,经常会给你对象(或者家里的老人)的电话,或者让你改送到工作单位。时间一久,这些信息很容易掌握。至于他们喜欢吃什么,喜欢什么牌子的衣服,有一些信息快递单上都有,就算没有,一个有经验的快递员也可以轻易从包装上判断出包裹里是什么东西。

一个人尚且能做到这些,而掌握了大量数据的公司或者机构,分析出你的任何隐私,都不会是什么难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