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月以来的这波疫情,先后在全国多个省会城市暴发。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新变化,给各地防疫造成近三年来最复杂严峻的局面。
而广州,仿佛一道光,从这片疫情迷雾中透射出来。我们看到,这里的人们,仍然享受着冬天的温暖,即使疫情猖狂,他们也被呵护得很好。

  • 01

承诺
广州每天的疫情报告,即使新增几千上万人,也要把流调轨迹讲得明明白白,所有高风险区域在地图上标得清清楚楚,达到解除条件的低风险区立即调整公布。
疫情很严峻,但是大家从报告中读到的是满满诚意和信任。
广州会在第一时间告诉市民“老人的生活会有保障,残疾人的生活会有保障”,防疫干部直面被封控居民承诺“如果解决不了物资供应的问题,你拿我是问”。
承诺的背后,是大家看不到的辛苦付出和汗水挥洒。
广州的精准防控,即使在重灾区海珠区,也没有搞全域陪练,而是“一片区一方案”、“一网格一策略”。管控措施精确到社区、网格,乃至小区。有的小区是高风险区,隔壁小区却可以出门采购。低风险区符合条件马上解除,不多耽误一天。
这其中隐藏着多少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地研判。
在大型方舱,没有自己独立的个人空间,人多难免互相影响休息和睡眠。医院为每名感染者提供包括耳塞、眼罩在内的生活用品,对老人、孕妇、儿童感染者提供人性化关怀。
如果不是设身处地、细致入微,怎么能考虑得这么周全。
解困
大疫之下,必有被困之人。如何正视这些人的诉求,是政府在繁重的抗疫任务之外,需要解决好的问题。
自10月22日以来,广州海珠区疫情严重,有些街道进行了封闭管理以及居家隔离。这里有不少租房住的湖北人,没法出去挣钱,又面临房租和其他开支,很多人坐不住了,希望房东减免房租。而这些房东大多都是二房东,当然也不愿意,于是两方就起了纠纷。人们希望政府尽快解封,或者干脆放大家回老家。
最后相关部门和湖北商会出面,权衡利弊,集体组织湖北老乡回老家,并确保大家回老家后不会被劝返,而且高铁或大巴全程免费。这事就这样得到了和平解决。
还有一些从集中隔离点或方舱医院结束隔离的人,他们不愿意回海珠区,担心有风险,又无处可去。于是有私企业主把自家台球厅改装成安置点,收留外出回来的人。据说收留的人数达到130多人,大家在这里有饭吃,有地方睡。老板还给他们放映电影打发时光。
最近,广州大桥下成了一些外来务工者的临时栖身之地。他们有的是在天河区务工,返回海珠时却无法回村,因为靠近海珠区被赋红码又无处接待。无奈之下,他们临时住在了大桥下。于是,有志愿者给这三四十人送去了保暖的衣服和被子。一些公司、个人给他们提供了盒饭。还有人从相邻的公厕接上了电,提供了饮水机,让这里的人可以喝上一口热水。
一群人
关注广州疫情中的困难群体,给他们提供及时、细致的帮助,社会公益志愿者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段时间,在网络上新建了许多公益群,汇集了不少公益人士和志愿者。比如,一个叫“一起撑广州”的微信群,近400人,每天滚屏式的消息,搜集各种因疫情影响的困难需求,分发到群里后由各志愿者自发认领。
比如专门解决广州大桥下“街友”们滞留问题的,还有帮助返乡的、转运的,解决物资周转供应的。需求千差万别,志愿者们分门别类,各展所长,各施所能。
甚至封控区有主人被隔离了,他的宠物无人照料,就有志愿者协助社区专门解决这方面问题。海珠区客村片区社区开辟出近200平方米的场所,为100多只宠物提供照看,由有经验的志愿者负责照料,还配备了专门的宠物医生负责线上诊疗。
当政府的力量还没来得及触及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时,志愿者填补了这些缝隙。而在日常的防控工作中,他们像社会的毛细血管,把温暖和力量传导到每一处需要帮助的地方。
公益志愿者群体在疫情期间的担当表现,在广州不是偶然。公益志愿文化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的传统,属于社会治理的一部分,也属于这个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02

人们说,广州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情义之城。广州对外来人群的接纳和包容,形成了宽容、友爱、互助的城市文化。
即使在疫情如此严重的时候,它仍然不拒绝从外地甚至高风险区省份过来的人。因此,当许多城市因疫情“一关了之”的时候,也只有广州在疫情小结中讲到“本地疫情与外地输入疫情交织叠加”。
病毒猖狂如今日,广州何惧之有?淡定的背后,是千万广州人对政府防疫政策的理解与支持。
防疫,防的是病毒,呵护的却是百姓的心。如果因为不合适的防控措施,把病毒连同人心一起拒之门外,最后的结果反而得不偿失。
防疫,防的是疫情,输赢却在人心。因防疫而众志成城齐心协力,防疫必胜。因防疫而人心浮动心灰意冷,虽胜犹败。
下半年来各地遭遇的疫情,比前两年都复杂。大家在这几个月中看到的负面案例,也比前两年加起来还多。
这是因为,病毒变异进化了,而我们还采用老办法。老办法失灵了,不奏效了,不及时调整,反而为病毒所乱。一直不调整,最后会影响士气,动摇人心。
但是这种调整,路在何方?
国家有专家充分论证,20条优化防控决策,地方有广州敢为人先,率先探路。
广州的举措,集全市之力打歼灭战,猛攻海珠疫情,而在其它地区实施灵活适度的防控策略。
虽然每天新增成千上万,并没有听到多少民众埋怨。发布会上官员淡定从容、镇静自若。
这背后,得有多大的智慧付出,又得有多大的社会动员力量。
不仅是服务于隔离点、方舱医院4000人的医护力量,不仅是每天核酸检测、流调转运的专业人员,不仅是大街小巷的社区干部,还有成千上万的志愿者们。他们穿梭在社区居民最需要的地方,打通服务居民的最后一公里,呵护着、温暖着这个城市的每一处神经末梢。
防疫有力度,体现在政府对付病毒的手段。防疫有温度,需要政府与民众共同维护、呵护。
灾情最重的海珠区,群众并非没有困扰,毫无怨言。广州只是将这种疫情造成的不利影响最小化,用力的重点有主次、先后,而两手能端平持稳,考验的是统筹协调的功夫,也依仗着背后民众支持的力量。
如今,广州疫情战火熊熊,海珠区人民仍在经历病毒袭扰。广州仍面临着空前的考验。
在奥密克戎BA.5.2的考验面前,现在评判广州的胜败还为时过早。但有一点是确定的:
广州人民的信心并不只是因为政府防控病毒做得有多好,更重要的是,无论有多难,政府都有能力联合、发动民众,一同把百姓保护好。
病毒纵能掀起惊涛骇浪,令这世界天翻地覆,我自有温柔真情呵护,岿然不动。
让百姓相信,自己身边有最勇敢的人在保护自己,护我周全。
——这已经是广州的成功,广州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