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4月19日晚,周总理在外交部部长陈毅的陪同下,从缅甸仰光乘坐飞机出发前往印度。经过短暂的飞行以后,周总理一行人抵达了印度的首都新德里。
这是周总理第四次访问印度,和前几次不同,周总理这次来新德里,路边没有了高举着彩旗的欢迎人群,也没有了精心布置的迎接场景,只有尼赫鲁带领着少量的随从在等待着周总理的到来。
欢迎的仪式也是非常的简陋,整个过程只持续了不到二十五分钟就草草结束了。而且在这种比较重要的场合,通常都是用英文致欢迎词的,可是尼赫鲁竟然用了印度文。
随后周总理乘坐着汽车从机场前往下榻的总统府,一路上道路两边也是空空荡荡,连个人影也没有。
图|尼赫鲁在机场迎接赴印度访问的周恩来总理
印度政府的如此冷淡的反应,似乎也预示着周总理此行并不会很顺利。
不过对于印度的怠慢,周总理并未过多计较,住进总统府以后,周总理与尼赫鲁共计进行了长达20小时的交谈,可是印度一方表现的态度始终非常的强硬,丝毫没有与中方和平处理问题的意向。
果然,从4月19日抵达,到25日这六天的时间里,事情没有丝毫的进展,眼看着回国日期将近,事情处理的还没有任何进展,所以周总理临时决定:在新德里单方面召开记者招待会,让世界人民知道中国的和平态度。
时间定在4月25晚7点30分,地点就在总统府圆柱厅。
图|周总理正在工作
时间还没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记者们就已经早早地等候在了圆柱厅内,等待着周总理。
为了能够取得先声夺人的效果,在记者来得差不多的时候,工作人员便将提前打印好的关于表明中方在中印边界线问题立场的文件分发给了在场的记者们。
文件中称:“边界从未划定,问题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在谈判未达成协议之前,双方应维持边界现状,不应片面行动,更不允许使用武力来改变这种状况。”
时间一到,圆柱厅的大门缓缓打开,周总理在外交部部长陈毅的陪同下稳步走进了会场,镁光灯对着周总理闪烁个不停,周总理仍旧毫无波动的向会场内走去。
图|陈毅与周总理访问苏丹图片
对中国很有好感的《泰晤士报》记者韦尔娜连忙提醒周总理:“总理先生,有帮人准备不顾外交礼仪向您发难,您可要小心啊!”
韦尔娜的善意让周总理很感激,周总理礼貌的回应:“谢谢您,韦尔娜小姐。”说着便向台上走去。
可是韦尔娜小姐还是不放心,她追上周总理的步伐,继续说:“周,这不是招待会,是射击场,您是唯一的靶子,上千只枪口都瞄准了你,你不能进去。”
可是周总理并不在意,反而还安抚地抚摸了韦尔娜小姐的肩膀:“放心吧,新德里的子弹打不倒我。”周总理严肃又认真的表情让韦尔娜小姐知道周总理此举是势在必行的。
图|周总理正在与欢迎的人群挥手
其实记者韦尔娜的担心是有一定道理的,新德里的记者向来以提出尖锐的诘问和发难使别人难圆其说而著名,而且新德里的记者们藐视一切权威和大人物,就算是国家领导人站在他们的面前他们也照问不误。
周总理临时的决定让新德里的记者们一个个都摩拳擦掌,想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给中国人一个下马威。
正当周总理缓缓地走向讲台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尖锐的声音高声喊道:“中国佬,滚出去!”
可是周总理仍旧无所畏惧地站上了演讲台,下面立刻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刚刚那个小插曲很快便被掩盖过去了。
图|周总理正在演讲
周总理挥手示意台下的记者稍作安静,便开始了演讲:
“中国、印度,都有着5000年的古老文明。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和平相处,休养生息。我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即使遇到再大的问题,也应坐下来,通过协商、谈判解决。切不可对上辜负了列祖列宗的遗德,对下贻害后世子孙。……”
整个演讲的过程周总理的声音都 极其沉稳,带着略微的沙哑,非常有魅力。
周总理认真的讲着,台下的观众在在本子上面唰唰唰的记着要点,周总理立场坚定,更是富有真情实感,很多台下的观众都被打动了。
图|周总理正在讲话
待到周总理演讲结束以后,台下便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记者韦尔娜小姐带头站起来鼓掌,很多记者也向韦尔娜一样站了起来。
周总理这次新德里记者招待会上所受的“礼遇”是以前绝无仅有的,此前印度的多名政府官员都曾经被新德里的记者刁难过:内政部长夏斯特在某次记者招待会上被质问得面红耳赤,当场出丑;财政部长德赛竟在招待会中途被嘘下讲台。
这样为难发言人的“技能”也一直让新德里的记者引以为豪。
可是没有想到周总理站上演讲台开始演讲以后,他的举手投足就深深地吸引了台下的听众,新德里的记者就这样认认真真地听到结束,没有扰乱秩序也没有中途发难,简直可以称作奇迹了。
图|周总理正在跟外国友人在一起
演讲结束以后,周总理拿起茶杯侧身呷了一口茶,这也是周总理完美的礼仪之一,他从来不会正对着观众喝茶,处处都体现出了对人的尊重。
喝过茶以后,周总理清了清嗓子,似是风趣的说了一句:“有位朋友告诉我,在座的有不少是战神鸠摩罗的子孙,准备好了炮弹轰击我。我觉得,心里有火、有气,就应该发出来,我愿意承受。因为,我是你们的朋友。”
鸠摩罗是印度神话中的战神,是湿婆神和雪山神女的儿子,鸠摩罗拥有着无上的战力,是天界天兵天将的大元帅。
周总理身处印度,便用引用印度的习俗与事物做比喻,无形中便拉近了与记者之间的距离,让人好感倍升。
图|印度战神鸠摩罗形象
周总理一句话即点破了天下众人的心思,又成功地降低了记者们的怒气,一时间,台下竟然没有一个人出声,整个会场都安静得可怕。
众人沉默了数十秒,终于一个留有胡子的记者站了起来,问道:“我是印度新闻托拉斯的记者,请问周恩来先生,中印边界的领土划分已经是十分明确的了,难道还有什么必要再进行谈判,再重新划分吗?”
周总理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情绪,只是耐心的说道:“如果你对中印边界的百年历史多做些研究,并且能真诚地倾听一下中国政府的呼声,我想,你是不会提出这种问题的。”
有了第一个提问的人,后面的人便连贯了一些,随后一个长着欧洲面孔的记者站了起来:“我是英国路透社记者詹姆斯,总理先生口口声声要靠谈判来解决问题,请问,原本属于别人的东西,你认为有什么资格和必要去讨论这东西的归属吗?”
图|周总理正在讲话
周总理的表情立刻严肃了起来:“詹姆斯先生,在国与国的领土纠纷中,你刚才的比喻显然不十分恰当,我愿就这个比喻再做些说明,如果一个强盗夺走了别人的东西,那么原物的主人不该向强盗讨还吗?”
詹姆斯明显没有想到周总理的态度会这么强硬,一时间说话都不流畅了:“你……你敢说印度是强盗。”
虽然周总理的回答让詹姆斯猝不及防,但是聪明的他仍旧想到了用这样的方法挑起在场印度记者的火气,只要周总理回答的不好,立刻就会受到新德里记者的攻击。
可是周总理仍旧是不慌不忙的,语气也十分的坦然:“强盗,有,但不是印度,而是英国的殖民政策。中国和印度是朋友,而且应该永远是朋友。”
图|慷慨陈词的周总理
周总理的说法也并不是无凭无据的,因为自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英国在印度殖民地就开始实行扩张政策,因为旧中国的领土意识并不强,一直都是采取的“有边无防”的政策,所以才造成了中印边境的争端。
周总理说强盗是英国,是有理有据、不争的事实。一位明显已经慌了阵脚的记者连忙提问:“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吗?”
这位记者的话说得还算好听,言外之意无非就是在质问周总理凭什么西藏是中国的领土。周总理点头:“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远的不说,至少在元代,它已经是中国的领土。”
那位记者随口说道:“时间太短了。”无非就是想反驳周总理的话。
图|严肃又认真的周总理
可是周总理丝毫不为所动:“中国的元代离现在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如果700来年都被认为是时间短的话,那么,美国到现在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不是美国不能成为一个国家呢?这显然是荒谬的。”
看着自己的同伴被周总理的话堵得哑口无言,一位后排的记者站了起来,问道:“总理先生,你们不打招呼,在有争议的地区擅自修了一条公路,这难道也是在表示和平、尊重和友谊吗?”
台下的记者认为这位记者提出的话会让周总理难以回答,所以都兴奋地吹起了口哨,等待着周总理出丑。
图|周总理参加会议旧照
可是周总理仍旧没有被影响,回答的语气掷地有声:
“不错,我们是在喀喇昆仑山侧修了一条公路。这就是青藏公路,是为了改善新疆、西藏地区的交通困难状况而修筑的,其中有几段因山脉阻隔,穿越了阿克赛钦地区的一角。我们原本以为,这是众所周知的中国领土。后来印度政府提出了抗议,我们愿意就此问题进行协商解决。如果这不算和平、尊重、友谊的话。那么印度政府越过传统的边界,在有争议地区建立军事据点,武装巡逻,不但不打招呼,而且逐步推进,动枪动炮,这又算是什么呢?如果说彼此都伤害了感情的话,我们中国也仅仅是因为一条用于和平建设的公路。”
图|正在中印边境对峙的中国及印度军队
台下的记者虽然都是“身经百战”的外交场好手,但是其中有很多都是第一次与周总理正面交锋,对于周总理超高的外交技能,他们虽然此前就有所耳闻,但是还从未真正领教过。
他们都被周总理不卑不亢的态度震撼了,提问再次中断,记者们在台下开始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起来。
过了一会,一个印度的记者站了起来:“我是印度独立报记者托姆拉。总理先生,你不认为,中印之间的领土争端,愈演愈烈,直到今天动枪死人的境地,完全是你们自恃大国身份,对印度横行侵犯的结果吗?”
托姆拉的语气很强硬,带着明显的怒气,不像是正常的提问,可以说是已经到了质问的程度。
图|周总理和印度的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万隆会议期间合影
周总理也更加严肃起来,严肃地反驳了托姆拉的观点:
“不对。缅甸、不丹、尼泊尔都是小国,也都和我们有麦克马洪线的困扰,可为什么我们能和平地达成边界协议呢?事物的逻辑并不是当一个大国与一个小国发生纠纷的时候,大国就必然是无理的、蛮横的。如果这样的逻辑成立,那么印度同巴基斯坦、锡金的边界纠纷,也是大国欺侮小国吗?事实上,印度无论从哪方面看,都不是一个小国,她的综合国力,她的人口,她的国际地位和威望,尤其她引以骄傲的几千年的古代文明,一丝一毫也不比中国差,这怎么说得上是大国对小国的侵犯呢?”
图|印度地图
托姆拉恼羞成怒地红了脸,连声音都控制不住地大了起来:“不管怎么说,你们是侵略者,是你们伤害了印度的感情,你们要滚出去……”
如果说前面托姆拉还能保持冷静向周总理提问,那么后来就已经完全丧失了理智,开始强词夺理起来。
面对印度记者的攻击,周总理的语气仍旧平稳,但是仍旧毫不留情地反问印度记者:
“如果说到伤害感情,我想反问一句,究竟是谁伤害了谁?去年我国在解决西藏问题时,明知有些人背后搞鬼,我们并没有责怪,而是在采取军事行动前,电告贵政府,保证对印度侨民提供保护。可是印度政府呢?面对领土纠纷拒不谈判,至今不断派出军队在我领土内巡逻。多次开枪,打死打伤我边防军民。更令人无法容忍的是,去年4月,在贵国盂买,政府怂恿一批歹徒,将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肖像贴在中国总领事馆的墙上,往肖像上抛掷变质鸡蛋、烂西红柿和砖瓦泥块。请问,这是什么?这不仅是伤害了我们的感情,而且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侮辱!”
图|毛主席与周总理在一起
周总理陈述的事实,让托姆拉慌了起来,他急忙辩解道:“那是一小部分人,绝不能代表印度政府……”
虽然周总理尚能礼貌的给予在场记者回击,可是一旁的外交部长陈毅却是一句话也听不下去了,他立刻拿起话筒,愤怒的语气震慑住了在场的所有人。
“够了,不要狡辩了,我只说一句,中国是受到损害了,中国是受到了损害了,毛泽东主席有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谓予不信,皇天可鉴。’……”
陈毅是谁在场的众人心中都非常的清楚,他今天坐在这里是一个外交官,可是在此之前,他更是一个身经百战的元帅,是中国的“鸠摩罗”。
图|青年时期的陈毅元帅
众人还没有从陈毅部长的威慑之下反应过来,周总理就接过了话筒,语重心长地说:
“请原谅,我的外交部长是一时愤慨所致,并非威言恫吓。我想最后再说一句,中印两国都曾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饱受过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和蹂躏。中印两国应该友好、和睦。自家的事好商量,绝不能让边界纠纷再继续扩大,以致做出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来。”
为了缓解会场的气氛,记者韦尔娜小姐站了起来,表情严肃:“我还有一个问题,总理先生能够坦诚相告吗?”
周总理点了点头,肯定地答:“我想,我会尽其所能的回答你。”
图|周总理正在工作
“那好,据我所知,您今年已经62岁了,比我的父亲还要大8岁,可是,你为什么仍然那么年轻、英俊,像个小伙子,能回答吗?”
记者们都愣了一下,随后哄堂大笑,刚刚剑拔弩张的气氛也荡然无存了。
刚刚还舌战群儒周总理也愣住了,他看了一眼身旁同样忍俊不禁的陈毅部长一眼,略带腼腆的说道:“这样的问题,我可以不回答吗?”
下面的记者当然不会放过他,高喊着“不行”,非要周总理好好讲一讲。
周总理无奈,只能老老实实的回答:“好,我回答,我只是按照东方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进行生活的……我……”
图|风度翩翩的周总理与邓颖超合影
话音未落,台下便响起了长达七分钟的雷鸣般的掌声,这场记者招待会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
随后,周总理返回了中国。周总理为了能够和平解决中印边境问题费尽心思,可是结果仍旧不尽人意。
此前印度虽然刚刚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中脱离出来不久,但是印度的开国总理尼赫鲁的野心却非常的大。
在中印边界线的问题上,尼赫鲁提出了一个“理想边界”,那就是将克什米尔、尼泊尔、锡金、不丹和阿萨姆邦作都划分为印度的防务内线,甚至痴心妄想将西藏同样划入印度的势力范围。
图|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尼赫鲁的想法当然受到了中国强硬的回绝,于是1958年尼赫鲁便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信上对中印边界的问题进行了强硬的表示,称:“‘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地区毫无疑问是印度的”。
而“麦克马洪线”是印度私自划分的,从来都没有获得过中国的承认。在周总理回信以后,尼赫鲁随后的信件中竟然开始公然挑衅我国政府。
在此期间,印度军方在边界线出不断地骚扰我国边境的士兵,双方冲突不断,流血事件不断发生、升级。
从1959年8月到10月期间,中印双方在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一带发生了一系列交火冲突,中印边界线的氛围异常的紧张。
图|中印边界问题示意图
为了缓解眼下的形势,周总理提出双方各退一步,暂时不要有军事接触,双方总理尽快通过会谈解决问题。
于是,周总理便出发前往印度,也就出现了文章开头周总理抵达新德里,却被印度政府与人民冷淡相待的情况。
周总理为争取和平解决中印边境的争端费尽了心思,可是印度一方并不买账,尼赫鲁挑起军事争端的心愿已决。
1961年,尼赫鲁公然对中国发出了战争的信号:“在这些地区(中印边境)打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这是必须的,因此我们必须为此进行准备。”
图|万隆会议期间,周总理正在与尼赫鲁亲切交谈
周总理访问印度之行并没有让印度放弃挑衅,反而更加变本加厉,1962年7月还公然进入我国的领土新疆加勒万河谷地区,并在那里设立了新的军事据点,意图切断我国哨防部队的退路。
中共中央并没有直接采取武力回击,而是继续放任印度不管,让他们继续深入,等到他们越来越贪心的时候,再站在绝对有理的一方进行反击。
果然,1962年10月,印度的士兵侵入了中国的扯冬地区,印度以为中国给出的反应是怯懦的表现,所以越来越嚣张,并且再也不肯和中国进行关于和平解决问题的会谈。
最后,毛主席说道:“多年以来我们采取了许多办法想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印度都不干,蓄意挑起武装冲突,且愈演愈烈,真是欺人太甚。……”
图|毛主席正在讲话
毛主席提出,进行警告、惩罚军事反击,可以严肃地告诫印度对于边境的问题采用武力的方法是不可行的,于是中共中央一致决定,10月20日,正式对印度进行反击。
虽然中印双方的边界线问题最终还是走到了武力冲突的一步,但是周总理在新德里召开的那场记者招待会,舌战群儒、有理有据,不仅向世界传达了中国对和平的向往,更扬我国威,表现了我国不卑不亢的民族态度。
向总理致敬!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