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疫情防控对“智慧防疫”提出迫切需求。按照大连市疫情防控总指挥部工作部署,大连市营商局积极研究运用科技赋能我市疫情防控工作,发挥数据作用,助力精准防控。

建设一体化疫情防控平台

根据国家、省对疫情防控信息化系统建设指导意见和我市疫情防控实际工作需要,采用“复用+自建”相结合的建设模式,整合、复用或对接省市疫情防控相关信息化系统,升级或自建我市个性化系统,打造全市疫情防控工作核心和枢纽。实现我市疫情防控一体化平台横向连接政府各部门防疫业务,纵向与省平台对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功能划分为16个模块,包括了发热门诊管理、发热购药哨点、全员核酸检测管理、疫苗接种管理、境外人员管理、集中隔离点管理、冷链管理及医疗救治等8个复用模块,这些模块省系统较为完善,我市直接复用并与省对应系统进行数据对接,不用重复建设。升级了包括流调管理和社区(村屯)管控两个模块,这两模块功能无法复用省系统,大连完成初期建设,并按需求进行了功能升级。另外,还有包括域外人员管控、交通转运管理、学校防控、基层门诊哨点、重点人群、物资保障等6个新建模块。

助力常态化疫情防控

助力核酸检测排查。实现省“全场景”核酸检测系统本地化部署,累计完成26轮、3.4亿人次全员核酸检测。多渠道汇聚人口信息,支撑核酸检测数据比对。

落实来(返)连人员报备。通过辽事通APP“e大连频道”以及微信、支付宝小程序、网页二维码等方式,为机场、火车站、港口码头、高速卡口、大货车来连人员提供多种来连自主报备渠道。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来连自主报备639万人次。高、中风险地区来(返)人员2.3万人,切实落实“外防输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强化重点人群管理。我市已建设完成重点人群数据库,采集重点人群信息106余万人。大连市营商局开发完成重点人群管控系统,通过系统将未按要求完成核酸检测人员信息推送至大连市疫情防控总指挥部、市公安局、市卫健委等21家行业主管单位,助力管控排查。截至目前,累计完成重点人群核酸检测排查2300万人次,重点人群未完成核酸检测率从1%下降至0.05%。大连市委宣传部、市集中隔离组、市司法局、市进口冷链食品监管中心、市城管局、市生态局所管理重点人群核酸检测排查已经实现“清零”。日前,辽宁省督导组对大连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提升重点人群管控工作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和好评。

升级改版“场所码”

今年“8·20”疫情期间,按照大连市疫情防控总指挥部《关于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使用“场所码”的通知》要求,大连市营商局迅速对“场所码”进行升级,省内率先对接辽事通“健康码”系统,实现“场所码”“健康码”融合展示,降低了扫码展码繁复程度,提升了广大群众安全出行效率。

尤其新增提示音功能,扫码后根据扫描结果发出不同的提示音,特别是对禁止通行人员“弹窗”提醒,解释禁止通行原因,说明诉求救济渠道,有效提升用户体验。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申领“场所码”51.2万个,涉及主体29万个。全市累计690.2万人扫码1.88亿次,日均扫码量540万人次。

建设疫情防控主题数据库

归集核酸检测、疫苗接种、自主报备、“场所码”等防疫相关数据近9亿条,为全市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数据综合查询和深度挖掘分析能力。依托大连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交换入境管控、解除隔离、口岸作业等人员信息2900万人次,交换冷链货物进出等各类防疫相关数据2.1亿条,持续释放大数据对疫情精准防控的支撑保障能力。

每日对“红码”人员数据、核酸检测数据等进行复核比对。将“红码”人员数据推送公安部门,经过二次研判后推送各区疫情防控专班进行筛查。对域外来连未按要求做核酸检测人员发送短信提醒,要求其尽快进行核酸检测。加强域外来返连人员管控,汇总各交通卡口“场所码”数据,将未落实“三天三检”要求人员清单推送公安部门开展区域协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