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窈窕妈妈。

收到一位读者的私信:

今天孩子突然问我,咱家有钱吗?我还以为他是想买玩具了,原来他是听见班里的同学说自己的爸妈特别能挣钱,想比较一下。其实我们家条件尚可,但是怕如实和孩子说,他会产生攀比心理,该不该对孩子隐瞒真实情况呢?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少年说》里的男孩杨禹奇。

他说,妈妈总是把“家里特别穷”挂在嘴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时候,他穿的是亲戚家孩子淘汰的衣服,玩具更是少的可怜。要是父母给自己买点什么,就会担心第二天没钱吃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他一直活得提心吊胆,非常自卑。

后来,他无意间发现,这是个谎言。

家里非但不穷,还有个公司。原来,一家三口,只有他过得穷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能理解这位妈妈的初衷。

她或许只是想教会儿子,花钱不能大手大脚,要懂得节制节约。

但我并不赞同这样的做法,原因很简单:

虽然,孩子知道了自己家境富裕,无需再为钱发愁。但父母刻意哭穷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却是难以磨灭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母哭穷,孩子心穷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是,父母要不要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

席瑞心酸的故事,让许多观众选手抹了泪。

“我从小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家里没钱,妈妈一个人养你不容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跟大人逛超市总是不敢抬头,因为害怕看到自己喜欢的零食。

这种不富裕已经变成了我的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我到一个消费场所,还是会感到害怕,只要病得不严重,就不敢去医院,面对别人的好,我的第一反应不是欣慰,而是我不配。”

很心疼,也感同身受。

生活不易,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物质条件的匮乏,而是骨子里难以剔除的窘迫感在作祟。

如果孩子的内心,总是充满对父母的亏欠,他们会不敢享受快乐,也无法把握住幸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哭穷像是诅咒,会剥夺孩子自尊自爱的能力。

就像席瑞所说的,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很难让孩子更努力,只会让他更没底气。

当然,我也理解。钱难挣,父母疲于奔波,难免向孩子抱怨两句。

但却没有觉察到,这种抱怨,非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把自身的焦虑,传递给孩子。让他们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充满了担忧、恐惧、患得患失。

而且,哭穷带来的后遗症,远不止此。

《脱口秀大会》,梁海源调侃母亲,说她每次花钱都能花出心痛的感觉,常常教育他,不要乱花钱。

有一次,他问妈妈,到底什么是乱花钱。

妈妈回答,只要花钱就是乱花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时候,他连一根雪糕都不敢要。总觉得一根雪糕钱就足以让家庭破产。

长期压抑自己的合理诉求,也必将遭到它的反噬。

长大后,他开始报复性消费。

“挣钱后,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胡乱花钱,拼命花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真正欲壑难填的是成年人的心理黑洞。

心理学有个名词,叫“童年的报复性补偿”。

意思就是,小时候被暂时抑制的欲望,不会消失,反而会在成年后卷土重来,发起让人无法抵挡的攻势。

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有的孩子在这种“哭穷式”教育下一步步走向了不归路。

之前看到一个新闻。

高中男孩靳前观,家境优渥,爸爸是主刀医生,妈妈是外企高管。

但父母坚持穷养,不但经常跟儿子说家里没钱,还严格管控零花钱,计划外的花销,一律不允许。

结果,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干起了“偷鸡猫狗”的事。小到一块儿橡皮,大到金钱、苹果手机......

直到妈妈接到派出所电话,看见儿子如今的模样,才恍然大悟,后悔不已。

哭穷,不仅会穷了孩子的心,还有他的自我价值感。

想让孩子懂得节俭,爱与感恩,这些都无可厚非。

但是,一定要以“哭穷”为前提吗?

恐怕,并非如此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夸大条件,骄纵孩子

显而易见,父母哭穷并不可取。

那夸大经济条件,对孩子有求必应呢?

这其实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哭穷是给孩子制造亏欠感,而夸大是向孩子展露亏欠感。

后者容易让孩子觉得,父母对我好,为我付出,是他们欠我的。

如此一来,反而容易养出贪得无厌的孩子。

就像《都挺好》里的苏明成。

苏家虽然经济条件一般,但苏母对这个儿子可谓是有求必应。

几千块的毕业旅行费说给就给;

考不上好大学,花高价给他买学历;

找不到好工作,拿钱托人进好单位;

结婚、买车、买房,不惜卖掉家里的一间间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儿子成家后,苏母节衣缩食,就为了把钱省下来补贴他……

结果呢?养出来一个巨婴。

对家庭没有责任感,对亲人没有基本的尊重,凡事只考虑自己,不懂得换位思考,恨不得榨干父母最后一滴血。

想起“儿子训斥送快递父亲”的视频。

父亲虽然收入微薄,却十分地溺爱儿子。

一边跟儿子说,不用考虑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一边去满足孩子不合理的,甚至超出自己经济能力范围之外的要求。

鞋子要买名牌的,手机要用苹果的。

如果父亲暂时买不起,儿子竟会让父亲下跪道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养孩子,最怕养出个“讨债鬼”。

夸大条件,有求必应,非但不是爱孩子,反而会让孩子怨恨父母。

因为一旦父母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第一时间想的,不是体谅父母的难处,而是“爸妈对不起我”。

比如,那个23岁海外留学,万元生活费仍嫌不足,辱骂父亲“恶心玩意”的女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比如,那个逼迫3000月薪的母亲买8000块的手机,不买就骂母亲废物的女儿。

教育家卢梭说,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可以让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

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父母助长孩子的欲望,却无法为其买单的那一刻,隐藏在关系之下的冰山便会显露。

即使这艘船已经驶出很远,也终究无法逃脱触礁的命运。

这个恶果,是父母亲手埋下的。

爱孩子的心情,我感同身受。

尤其是在亏欠感中长大的父母,会对“贫穷”二字极为敏感,生怕自己暴露出一点不堪,不经意间就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

所以,会用夸大经济条件,有求必应的方式,帮孩子建立自信。

但,虚伪无法带来真实。

骄纵下成长起来的自信,就像是浮华的泡沫。一戳,就会破。

看似溺爱,实则缺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呢?

首先,要让孩子知道,钱需要通过劳动换取,来之不易。

看过一位泰国妈妈分享的故事。

有一天,儿子突然跟她说,觉得挣钱比上学容易,不想去学校了。

她说,不上学可以,但你必须去工作。

接着,她带着孩子来到街上。

“你需要捡一些塑料品或是易拉罐回来,我会按市场价给你换取生活费。”

一开始孩子还不以为然,觉得这有什么难的。

可是,当他走了3.5公里,捡的瓶子只能换取2泰铢(0.4元)时,就有些泄气了。

天气太热,儿子想吃冰淇淋,妈妈拒绝了:

“你今天劳动的钱还买不到一支冰淇淋。”

孩子喊累,想坐车回家,但是妈妈一看钱没挣够,还是带孩子走路回去了。

回家后,妈妈问儿子,你还觉得挣钱容易吗?

儿子非常坚定地回答:挣钱太难了,我要好好上学。

有句教育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小孩其实对金钱没什么概念,不知道它是什么,也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

直接给孩子钱,恰恰是不负责任的。

尤其身处网络支付的时代,不少孩子以为,钱就在爸妈的手机里,像阳光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这种想法是非常危险的。

我们不妨借鉴一下泰国妈妈的教育方式,让孩子通过劳动换取零花钱

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方法

家长可以将零花钱的发放分为“正向奖励”“额外激励”两种方式。

前者的目的,是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比如,如果孩子按时作息,自己穿衣收拾书包,整理自己的玩具等,做到自我负责,就可以得到相应的零花钱奖励。

后者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

比如,在明确各个家庭成员家务分工前提下,要是孩子不光完成了自己负责的部分,还帮父母分担了一些,就可以得到“额外激励奖”。

当然,父母在制定规则时,也要让孩子参与其中,充分考虑到他的意见,让他有知情权和一定程度的决定权。

如此,既能让孩子体会到金钱来之不易,不会肆意挥霍。同时,也能共情父母的辛苦。

其次,建立“金钱界限感”的同时,也要给足孩子安全感。

不少家长喜欢跟孩子说,爸爸妈妈的财产,以后都是你的。

这种教育观,不但会让孩子滋生懒惰,向父母一味索取,还可能让孩子产生攀比之心,从而忽略父母的辛苦。

一位美国爸爸,曾被孩子问道,我们家有钱吗?

他是这样回答的:

钱是爸爸妈妈通过双手挣来的,这与你无关。但孩子,我们非常爱你,所以你的合理需求,我们也会尽量满足。

如此,孩子既会感恩父母的付出,也会懂得,父母的不代表就是自己的,长大后,必须自食其力,用劳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金钱上,与孩子划清界限,是必要且必须的。

你可能会问,如果家里确实不富裕,该不该跟孩子说实话呢?

《奇葩说》里的一个观点,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与其告诉孩子富不富裕,不如让他的心灵富裕。

本来富裕与否,就是一个很主观的概念。

难道只有金钱可以定义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或许在大人的眼中是这样,但在孩子的世界,是行不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前,我收到过一条特别暖心的留言:

虽然我的爸爸妈妈是农民,但他们给了我很多支持与陪伴,我们经济上很穷,精神上很富。

孩子的需求,很简单。

我们没有必要把成年人的价值判断,投射到孩子身上

如果孩子总是担忧大人应该操心的事,那作为父母,其实应该反思一下:

我们是否常常粗暴地用“不富裕”来解释一切,打压孩子的需要?

我们到底有没有给足孩子爱与安全感?

其实,家庭是否富裕,孩子是有感知的。

所以,我们可以向孩子坦诚,但不要借此制造亏欠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亮右下角的「六芒星」吧,最后我想对家长们说: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爱与接纳,而非在充满愧疚的环境下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