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自己被丢到一个异次元,周围全是身高数米、强大迅速、仿佛无所不能的巨人,只有自己无比弱小,却必须在此谋生存,这是一种什么感受?这就是孩子时刻在面对的感受。当然了,ta也不是毫无准备而来;人类进化数十万年的基因,驱使ta本能地拼命吸引关注、确认价值。在婴儿时期,ta只能靠哭吸引关注,靠随后得到的安抚确认价值;成为儿童之后,ta会不断摸索调整,陆续找到更高效的方法:

如果家长对ta做错事时的大惊小怪/喋喋不休,远远大于对ta良好行为/态度的鼓励/夸赞,ta就选择继续做错事。毕竟,ta理解不了什么长远利益、什么面子里子,甚至不怕责骂;ta只要此刻从忙于工作/短视频/游戏……的家长那里,攫取注意力;如果家长常常命令和控制ta,将ta拖入与家长的权力之争,ta就顺势靠不断战斗与反抗、争夺权力来确认价值;如果家长常常与ta合作、给ta选择并请ta承担责任、邀请ta为家庭做贡献,ta就尝试靠参与合作、选择与担责、体会归属感而确认自己的价值。所以全书的核心是尊重和平等:把“选择及为个人选择负责”、“沟通谈判以达成合作”等权利还给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了,尊重和平等是双向的:家长无需一味贿赂讨好孩子;双方需要一起维护规则和界限,家长有权利对孩子说“不”,但不能以惩罚的方式,最好是用自然结果(例如孩子不吃饭的结果是饿着),无法用自然结果的,则用共识规则(与传统权威式略有不同:事先邀请孩子共制规则,事后家长的态度是诉诸客观规则,而不是单方面施加惩罚)。毕竟,任何自由都是有边界的;而持续稳定的规律能产生清晰的边界,能给人确定性和安全感。

这书大概是阿德勒生活哲学宇宙的一部分,它没有爱与自由那一派把孩子捧得那么高。它认为成人与孩子是双向平等的。不过成人又因为多了点社会经验,在平等之上多了个引领者身份,将孩子引入此时此地的历史与社会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