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下架了“二舅”视频,我们不知道原因,但肯定与它引发的巨大争议相关。

如果这只是外甥女婿(视频作者)的一个工作作品,那无疑是成功的,它获取了巨大的流量;但如果真如原标题那样,旨在治疗大众的精神内耗,那么可以说是惨败,无论得到了多少大媒体的推荐。

但争论不应该止于此,我们更应该去关注二舅生活的那个空间----农村,因为二舅的遭遇、性格或多或少都与那一方土地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舅来自河北农村,相比云贵川的山区村寨,这里并不能用落后形容。除了西部太行山、北部燕山山脉边缘的少数村庄外,大部分农村分布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而无论是山村还是平原村,交通不能说四通八达,但绝不至于闭塞。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更使得这些“村民”接触到了丰富的资讯。

但据笔者观察,在认知上,河北农村村民的保守程度并不比大山深处的村民低,甚至还更强。比如安土重迁,除了北京天津,其他城市都很少碰到河北的打工人,包括农民工。常常听他们说的一句话就是“那地方太远”。

这种保守还不止“不出远门”,还有骨子里的倔强,或者说固执。他们以前看新闻联播、看春晚,现在即使有了手机,关注依然是厉害了、吓尿了等爽文。对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而言,移动互联网没有拓展视野,反而成了强化固有认知的工具。

这是农村的一个切面。

在那里,尤其上了一点岁数的人,还保留着很多中国乡村式的质朴和道德感,比如婚丧嫁娶,不用通知,全村男女老少有时间都会上门帮忙,信奉远亲不如近邻;再比如对品行不端之人的溢于言表,爱憎分明,不太会虚情假意;再比如家族成员之间,基本也能够做到长幼有序;再比如勤俭持家,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相比法律,他们更相信人情。

这也是农村的一个切面。

但这两个切面都不足以概括河北农村的复杂,尤其是随着年轻一代成为村里的主力以后。这代村民更加活跃,但也更加撕裂。某种意义上,也正在改变着农村的社会生态。

积极方面来看,他们更加懂得生活,从父母辈的馒头咸菜变成了两菜一汤,最起码每顿必有菜。他们更加开放,不再守着一亩三分地,而更多的人开始涉足商业(哪怕是开一个杂货店)。他们思维活跃,赶时髦玩起了直播带货。

消极的方面,他们过于开明,不再关心小麦的产量、蔬菜的播种节气,却天天幻想着发财,想着当G,而行动上又不想受苦,在长辈眼里被视为懒惰、不踏实。更是不断挑战着男女那点事的底线,他们不再像老一辈那样顾忌村民的言论和目光。他们过于激进,以平等的名义不断销蚀着家族的伦理秩序,绝不因为你是长辈而忍气吞声,最终导致一地鸡毛。他们过于攀比,车子、房子、票子、妻子、孩子甚至父母双亲,每一个都要PK一下。

最近几年,农村的年轻人与老一辈人的冲突不断加剧,一方守着几千年来农村的道德准则,一方极力突破却又残存着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最终朝着利己主义方向发展,传统与现代,哪个对自己有利,选择哪个。

他们本身就生活在这样的复杂当中,也没有时间和能力跳脱出来去思考和审视哪一个对哪一个错。他们也不清楚这些改变是怎么来的,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做的选择,而标准更多是感性的。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二舅”,对他的不公可能是真的,他的隐忍和自强不息也是真的,但二舅们绝对不会去思考社会是不是病了,是不是舆论在引导什么。笔者见过比二舅更惨的人生,而大部分人在苦难面前选择了默默承受,最多归咎于老天爷或祖坟。

权利?边界?规则?这些在文化人看来再常识不过的概念,在农村远未形成,他们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中只是想活下去而已,尽量不要找“麻烦”,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

但城市的人,城市里的读书人、年轻一代,其实不太能够接受这样的价值灌输,他们有了思考能力,因此,二舅这样的片子,如果再想拿来教育他们,必然失败。

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相较城市而言,农村是被忽略的,尤其对农村人精神世界的忽视,现代观念的冲击和传统道德的束缚同时作用在他们身上,却没有人告诉他们是怎么回事,也没有人给他们指条“明路”。因此,他们就这么活着,能进城的再也不想回去,留下来的也想着把孩子送进城里。

请不要在汽车家电下乡、房地产去库存的时候才想起他们,我们要叫醒的不是为二舅视频鼓掌的人,而是千千万万个“二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