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写过几篇短文,讨论了银行股的投资机会。我与很多投资银行股的投资者的观点不同,我认为目前银行股估值低,有一定的投资机会,并不是股息率高。为此,专门写过几篇讨论股息率和估值的关系的文章。感兴趣的投资者可以回去翻看。大致的观点是,现在投资银行股,如果股价不涨,银行的业绩保持缓慢增长,分红率保持不变,那么股息率可以保证,则股息复投可以稳定增加股票数量,来年继续分股息,长此以往,可以获得复利。若股价上涨,投资者股息复投的效用在下降,但是股价上涨获得的资本利得增加,其实是最大的一块盈利,因为现在股票估值低。

有人质疑说以下几个问题,我简要回答一下。

1、银行股就不会业绩变差吗?

我解释一下,银行的业绩高速增长的时期已经过去,因为过去二十年是中国经济携加入世贸组织之利,快速增长的二十年,加上房地产快速增长,理财业务的创新等等,银行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特别快。现在GDP增速进入中速增长阶段,房地产政策是房住不炒,银行理财净值化管理,这一系列政策都将使得银行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增长速度降下来。但是尽管如此,上市银行的业绩保持与GDP增长速度同步基本可以实现,也就是每年增长3%-5%问题不大,竞争力强的银行可能增速更大一点,竞争力差的银行可能基本上在3%附近。这也是我之前说投资者不可用过去二十年 银行的业绩增速线性外推今后二十年也会如此增长的原因。

2、那么资产质量可能会更差吗?

上市银行的资产质量指标目前一直保持稳定,逾期贷款占比持续下降,拨备覆盖率继续提升。2017年以来,银行业累计处理不良资产超过12万亿,现在认定不良资产非常严格,所以现在的上市银行的资产非常干净,这个观点前面也介绍过,所以大面积的坏账和违约导致资产质量的下滑的风险不大。

3、房地产业务风险大吗?

上市银行对公房地产业务的贷款占比是5.8%,整体上看规模有限,风险可控。特别是近年来上市银行房地产业务拨备覆盖率都比较高,大大提升了银行抵抗风险的能力。

4、息差降低对银行的业绩影响大吗?

实际上,近年来银行估值低,不仅隐含了市场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心,更是担心利差不断下行侵蚀银行的收入。现在看,银行的息差下行空间还是有的,2022年第一季度息差同比2021年下滑了6个bp,市场预计全年息差下降11个bp,对营业收入的增长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尽管如此,全行业的营业收入仍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特别是对国有大行网点和客户数量的优势大,可以通过贷款量的增长弥补息差下降的负面影响,整体不必悲观。

目前,国有大银行业绩稳定,分红率保持在30%左右,如果股价保持在目前的水平上,有利于投资者长期持有。随着股票市场持续的火热,市场整个估值提升后,大资金会寻找估值更加安全的投资标的,届时银行股的低估值优势凸显,有可能会带来一次价值重估。估值的修复,带来股价上涨,可能有利于在低位买入股票的投资者,但是不利于有股息复投的投资者,所以若股价上涨幅度不是很大,投资者坚定持有是可以的,若股价短时间内上涨幅度很大,特别是国有大银行从0.5倍的PB上涨到1倍以上(尽管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很小),那么股息率变低,复投获得股票数量变少,需要防止股价再次回落导致股价上涨的利润没拿到,股息复投的机会也丧失的情况出现。

这就是我反复说银行股投资关键是看估值而不是看股息的原因。简单一句话:对长期持有银行股感兴趣的投资者,目前估值低,股息率高,值得长期投资;若股价上涨超过100%,可考虑先止盈退出,等待股价回落,提升股息复投的效率。

图片是2014年至2020年六年间银行的总收入增长速度和净利润增长速度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需要提醒喜欢银行股的朋友,对银行股的业绩增长速度不可抱有过高的预期。

我们可以看看2014年到2020年六年间主要上市银行的营业总收入的增长速度和净利润增长速度,国有大行的营业总收入年化复合增长率一般不超过5%,净利润年化复合增长速度不超过3%,可以看到营业总收入和净利润增速都不乐观,这也与银行股的低估值相呼应,也就是说目前的低估值隐含了投资者对主要银行业绩增长速度放缓的担忧。

反观营业总收入和净利润增速较快的主要是城市商业银行,例如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和杭州银行,所以这几年股价上涨较快。

不过对于关心拿股息并且股息复投的投资者来说,主要关心的是股价更安全的国有大行,所以这类投资者主要看看国有大行的业绩表现。

总之一句话,股价隐含了投资者对公司未来的预期,股价上涨慢与收入及利润增速慢有关,所以估值就比较低。

本文参考了国盛证券7月4日《下半年板块修复与个股分化的关键在哪?》的部分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