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前,他从湖北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作为当时偏远的鄂西北小县城竹溪县唯一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没有像大部分同学一样留在省城或更大的城市谋划锦绣前程。而是毅然选择回到家乡,为缺医少药的家乡人民奉献青春,为山区的中医事业贡献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0多年来,他刻苦钻研中医医术,医治好数以万计的患者。不仅成为竹溪县、十堰市的“十大名医”,而且是“第三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响誉鄂渝陕的“两副药转弯儿,六副药剜根儿”的“德医双馨”“名人”。

医术之精、名气之大,可在竹溪县中医院名医堂的6间专家诊里,他的诊室,除两件发黄的白大褂,两套仿古的办公桌椅外,没有看到一面锦旗,更没有奖牌、奖状、奖杯的摆设。

他就是竹溪县中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郑传华。

“一根筋”专攻医术解疾患

1989年郑传华,湖北中医学院毕业后,他来到竹溪县中医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当时的竹溪县中医院,仅是一家靠租房经营的,医护人员共计才13人的小门诊部。郑传华没嫌工作环境的简陋、条件的艰苦。他安下心来,系统地温习中西医各科教材,精读中医“四大经典”,向古代和现代中医名家的医学名著借力,深入研习中西医临床各科常见病的治疗知识。同时,郑传华将书本上所学,在临床上运用,对中风、真心痛等心脑血管疾病,脾胃病、肺病等内科常见的诊治,积极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2007年,他的门诊量跃居全县第一,而后年年攀升,且年年稳居第一。仅2011年,他的日门诊量超过50人次,年门诊人次11979人,查房会诊住院人次1029人次,接诊病人总数13008人次。他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学生成长为一名竹溪最有名气的主任医师。

2012年,正在他风生水起时,他却做出一个惊人的申请:“我想参加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跟着中医大师学习,找一下差距,提升一下自己。”此时,已是47岁的他,时刻不忘学习的志向,他想继续提高自己的中医诊治水平,能很好地在一线救治更多的患者。

2012年9月,郑传华如愿成为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成员之一。在为期三年的学习、培训、实践中,郑传华跟随国医大师孙光荣、云南省名中医张良英等7位名老专家。认真研读中医经典理论、中医临床医案。每年提交医案、读书笔记各30篇,跟师心得各10篇,策论、论文多篇。

功夫不负有心人。郑传华最后通过3次考试,一次论文答辩。经结业考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会审议通过。并于2016年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证书。

“两手抓”德医双馨济四方

转眼之间,郑传华工作的竹溪县中医院已由当时的一个小小中医门诊部发展成为集医疗、科教、急救、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而他已年过半百。这期间,他在中医院主持开创了内科住院业务,创建了外科、内科、急诊科等专业科室。与此同时,他还长期在竹溪卫校兼职任教,诲人不倦,将业务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师弟、学生。院内传帮带、院外讲课会诊,他用这种方式为竹溪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医生。

多年来,郑传华诊桌的对面常能看到年轻的后生。这些后生在一张张处方,一页页笔记,一言一行的熏陶感染,一年又一年。一茬换一茬,从当年默坐冷板凳的小学徒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出色中医。

多年来,跟郑传华进修学习的共有120人,他们中的许多人正活跃在竹溪医坛,或已成为乡镇卫生院院长、副院长、科主任、业务骨干,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山区群众的健康默默奉献。

为了更好的服务广大患者,解除他们的病患,他深入研习中西医临床各科常见病的治疗,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诊治加以统括,探索出了一些同时治疗多种疾病的方法。他撰写的《消痔灵注射治疗内痔70例观察》获得科技进步奖、另有10多篇学术论文在国家级学术会上交流。在30多年的中医临床工作中,郑传华始终坚守一线,全心全意为病患服务,充分发挥了作为一位党员和一位名中医的模范带头作用,治好了一例又一例的疑难杂症。

2003年-2015年连续两次被评为竹溪县“十大名中医”,2016年他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第三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称号,2018年他被评为十堰市“十大名中医”,2019年荣获“竹溪县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还先后获得了县级卫生先进工作者、科技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十堰市十星级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20年被评为竹溪县“廉洁家庭”称号,2021年被十堰市评为“最美家庭”。

精湛的医术获得了患者们的一致好评,专门找他看病的患者络绎不绝,可他从不收受患者赠送他的“锦旗”。他说,“治病救人都本分,让患者额外花费于心不安。”

“天天坐诊”只为百姓安康

6月19日,星期天的早晨7时,68岁的王大妈在女儿的陪伴下来到竹溪县中医院门诊四楼“名医堂”。此时,已经有好几位病人坐在专家门诊前候诊。

经打探,她们有的是前一天从远一些的乡镇坐车来的,有的是像王大妈一样起早赶来的。他们都在等待同一个医生:郑传华。

“今天是周日,还有坐诊医生吗?”可不到7点30分,他们等待的郑医生就来了。名医堂导医台的护士说,“郑医生一般周末很少休息,任何时候,只要有病人需要,他都会及时地出现。”一年365天,几乎是天天在看病,天天都在上班。

去年的寒冬腊月,已有好几天没有洗头的郑传华。19点多刚刚下班回家,匆忙打水洗头。可不巧,这时候手机响了,那一头是内科主任急切的声音:“不好了,郑院长,有个病人出现过敏性休克,十分危险……”“我马上来!”挂断电话,他赶忙往医院跑。到了楼下,他才想起,头上的洗发液泡沫都还没冲。时间就是生命,多少次这样的紧急时刻,都是他凭借着过硬的医术、果敢的判断,指挥着与死神较量、与时间赛跑,挽救了一个垂危的生命。

还有一次,是在2009年冬天,当时他正在乡下出诊,蒋家堰镇徐家沟村有个70多岁的留守老人干活时受了伤,邻居帮老人打通了郑传华的电话。他随即借来一辆摩托车赶到老人家中,见老人是左股骨颈骨折,其他情况尚好,由于老人家庭情况特殊,无法住院治疗,于是他就地取材,用砍柴刀做了一个木制丁字鞋,经手法复位后用丁字鞋加以固定,并向老人交代注意事项。之后他多次抽空前去探望,在他的治疗下,老人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他的行动打动了老人的心,老人把一个皱巴巴的手绢打开,硬是要把一叠积攒了很久的零钱塞给他。他拉着老人说:“您一个老人家生活困难,这些钱您自己留着用吧,我给您治病不收钱,惟愿您快点恢复。”

行胜于言,他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怎样才算得上是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好医生。医术精湛,他的名声广为流传,不少知名的三甲大医院相中了他,以优厚的待遇吸引他去任职,可这些让别人心动的“美事”他却不为所动。

“做人德为重,行医德为先。”郑传华说,这里的乡里乡亲更需要他。做人的价值体现于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他获得过很多荣誉,却从不刻意去追求荣誉和表彰。(通讯员 郭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