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一整年都沉迷于宋代的诗词歌赋中,久久难以自拔。单是宋代的诗词大家,就够写几年了,比如:陆游、辛弃疾、范仲淹、欧阳修、柳永、晏殊、秦观等,还未谈及,若是继续研学下去,怕这一年,又无法远足了。思来想去,2022年还是应当换个地方,写谁呢? 于是,从心而论吧,不分朝代了,咱就从陶渊明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归园田居(其一)》
【魏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我的解析

从小就不大适应俗世种种,骨子里本就喜欢山山水水

不想偏偏落在仕途尘网中,一待就是三十年

被束缚的鸟儿依然留恋着树林里的自由,水池里的鱼儿也思念着过去的渊潭

在南边的田野里开荒,回来守着一亩三分地

宅子周围有十余亩地,八九间草房

屋檐前后有榆树柳树可遮阴,厅堂前有桃树李子树

不远处隐约可以看到许多村舍,炊烟袅袅

深巷中传来狗叫声,鸡在桑树上打着鸣

屋子里收拾得一尘不染,房子很大足够宽敞

笼子里待久了,终于回归到自然中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深度解析

我虽年纪轻轻,却已生出“归园田居”的想法,陶渊明的诗句,亦是常常脱口而出。因此,写陶渊明,对我而言,是洗涤尘世之心,回归自然之境的必然。

这首诗许多年来,不知道被我读诵了多少遍,可如今,认真翻译起来,才第一次发现,陶渊明三十岁就归隐了。几乎可以说, 放弃了仕途繁华,功名利禄,而归隐山林,过起了山野村夫的生活。陶渊明算得上勇气可嘉!三十岁就归隐,搁如今,大概也属于另类,终南山隐士之类。自己放不下世俗不说,还有一大堆亲朋好友的反对。不过我认识的文人墨客中,有一位叫张二冬的作家做到了。他已在陕西终南山隐居八年,期间出版了三本书《借山而居》、《山居七年》、《鹅鹅鹅》。如果说陶渊明是山水田园派的开山鼻祖,隐逸诗人之宗的话,那么,看到像二冬这样的年轻人,他应该会很高兴吧,总算后继有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翻译陶渊明的诗作,翻阅了大量资料。了解到陶渊明祖上世代做官,八九岁时,他的父亲去世,跟母亲妹妹一起度日,家境渐渐衰落。二十岁开始步入仕途,后来他的母亲去世,他辞官回家守孝三年,守孝期满后,他又重新入仕途,再后来,他的妹妹也去世了,他写了《归去来兮辞》后,便再次辞官,正式开启了隐居生活,与他的妻子和五个儿子,在山水田园之间,过着淡泊名利,自由自在的生活,直到去世。

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年代里,像陶渊明这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 而毅然决然放弃仕途的人,实为人间少有。但也因此,成就了他的文学事业。人生往往如此吧,有舍,便有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我看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时候,很想说,陶渊明也算土豪了吧,十多亩地,也算得上农场主了,不管是买的地还是租的地,这田地,很殷实了。不过虽然是归隐,陶渊明应该也很忙,十多亩地,照料起来,空闲时间恐也有限。据说田园丰收时,他常常招待亲朋邻友一起喝酒吃肉,把酒言欢;收成不好时,他还不得不去乞讨。因此 ,可以看得出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其实没有想象中那样潇洒。

陶渊明喜欢喝酒。在众多诗人当中,众所周知诗仙李白喜欢喝酒,诗圣杜甫也好酒,却没想到,陶渊明也是爱酒之人。可见,自古有诗便离不了酒,有诗有酒,人生几何?“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这大概就是陶渊明的心境吧。虽然过得清贫,却并不觉得辛苦,他宁肯忍受身体劳作上的辛苦,也不愿忍受心灵上的羁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陶渊明还喜欢菊花,在他的草屋周围,种了许多菊花,因而才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句子脱口而出,那是浑然天成的诗句,没有任何文字的雕琢,这也是自古至今,人们深爱陶渊明的作品的缘由吧。

陶渊明在他的草屋周围种了五棵柳树,世称“五柳先生”。从这些花花草草的布局来看,陶渊明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不仅会写诗,还会布置自己的小屋和花园、田舍。有柳有菊,有榆树,有桃李。不难想象,那个隐居之处,是他为自己建造的“桃花源”。也成了世人心中的“理想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欣赏陶渊明的人不胜枚举,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李白和苏轼。李白曾在他的诗作中写道“梦见五柳枝,已堪挂马鞭。何日到彭泽,长歌陶令前。”还有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与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相应和。而苏轼,写了一百多首诗应和陶渊明的诗作。并说,在众多诗人中,他独喜欢陶潜。由此可见,李白和苏轼算得上他的铁忠粉了,而我算得上他们三位的铁粉了吧,写完陶潜,咱就写李白。

言归正传,大致了解了陶渊明先生的生平履历,单评这首诗,我的感觉是,这是用诗作笔,为我们描绘的一幅和谐社会,锦绣山河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首诗,陶先生写得很真切,开头便是我本就心思单纯,喜欢自然风光,适应不了俗世种种,尔虞我诈。但偏偏落在红尘中,即便待了三十年,我依然如鱼鸟那般怀念着自由自在的时光。终于还是下了决心,回到了自然怀抱,开荒种地,守着几亩地,自耕自种,自给自足,每天看着炊烟袅袅,田舍重重,屋子里打扫得干干净净,院子里还有各种花草树木。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生活,如今终于回归,喜不自胜!

这是多少人喜欢的田园风光,这是多少人羡慕的田园生活。至少,我是艳羡的。虽然如今还放不下俗世种种,但终有一日,我也想归隐田园,过着简单自然的生活。我很钦佩陶潜先生的魄力和毅力。说好的隐居,便能坚守到离世。多少人,几经坎坷,退而不隐,隐而不退。多少人看不透,也放不下。能做到如陶先生这般自在洒脱的,自古及今,终究屈指可数。即使是李白,也只把洒脱扔到了诗词里,生活又是另有一番境况。即使苏轼,几经宦海沉浮,被贬谪数次,也依然放不下仕途。因此,众人皆羡慕陶潜,真正的隐士!

声明:本文系作者文澜珊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附:百度百科:陶渊明简介
  •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 。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