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黄庭坚行书青衣江题名卷》(墨迹本)

本卷有外签“黄文节公《梵志诗》后题真迹。定海方氏旧雨楼藏。上虞罗振玉(一八六六—一九四〇)题”,卷尾亦有罗氏跋:“平生所见黄文节公真迹此为第一。辛未(一九三一)四月上虞罗振玉观于方氏旧雨楼。”乃知是方若(一八六九—一九五五)旧藏。卷前有原签“黄山谷擘窠书《梵志诗》后题名记。神品真迹”,不知何人书。

虽然题签称本卷为“《梵志诗》后题”,但据著录可知,卷前佚失的是《懒残和尚歌》,而非《梵志诗》,即作者为唐天宝、乾元年间明瓒和尚,而非唐初的梵志和尚。今依黄庭坚(一〇四五—一一〇五)题句内容称本卷为《青衣江题名卷》或《牛口庄题名卷》。现在可见的较早(晚明)著录中,并无误称其为“梵志诗”者,而是笼统题作“法语”:张丑《真迹日录》中记为“黄山谷真迹”,并录卷尾项元汴(一五二五—一五九〇)题识“宋黄文节公庭坚正书《法语》真迹”;郁逢庆《郁氏书画题跋记》记为“宋黄文节公正书《法语》真迹”;汪砢玉《珊瑚网》则称“黄涪翁正书《法语》真迹”。三种著录细节有所出入,《真迹日录》的记载最为详细:

黄山谷真迹(四百二十一字)

钤印:“退密”“王孙”(半印莫辨)“六艺之圃”“项子京家珍藏”“项氏子京”“御府”(半印)“神品”“赵”“唐伯虎”“野所”“来衡斋”“槜李”“项元汴印”“墨林秘玩”“士奇之印”。

兀然无事无改换,无事何须论一段。直心无散乱,他事不须断。过去已过去,未来何用算。兀然无一事,何曾有人唤,向外觅工夫,总是痴顽汉。粮不畜一粒,逢饭但知。世间多事人,相趁浑不反,我不乐生天,亦不爱福田。饥来一钵饭,困来展脚眠。愚人以为笑,智者谓之然。非愚亦非智,不是玄中玄。要去如是去,要住如是住。身披一破衲,脚著娘生袴。多言复多语,由来反相误。若欲度众生,无过且自度。莫漫求真佛,真佛不可见。妙性及灵台,何曾受熏炼。心是无事心,面是娘生面。劫石可动摇,个中无改变。无事何须读文字,削除人我本,冥合个中意。种种劳筋骨,不如林下睡兀兀。举头见日出,乞饭从头。将功用功,辗转冥蒙。取即不得,不取自通。吾有一言,绝虑忘缘。巧说不得,只用心传。更有一语,无过直与。细极豪末,大无方所。本自圆成,不劳机杼。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云蔽日,碧涧常秋。山云当幕,夜月为钩。卧藤萝下,块石枕头。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水月无形,我常只宁。万法皆尔,本自无生。兀然无事坐,春来草自青。

钤印:“日华”(日华者,后元东淮俞日华也)“三槐之裔”“神奇”“秘府”“内殿珍玩”“凤形小印”“子京珍秘”“子京父印”“子孙世昌”“居隐放言”“神品”“寄敖”“墨林生”“世外法宝”“西畴耕耦”“桃花源里人家”“槜李项氏士家宝玩”“墨林项季子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黄庭坚行书青衣江题名卷》(墨迹本)外观

比对本卷现状,可知以上内容都已佚失,保存下来的有:

钤印:“逸民”“煮茶亭长”“项叔子”

元符三年七月,涪翁自戎州溯流上青衣。廿四日宿廖致平牛口庄。养正置酒弄芳阁,荷衣未尽,莲实可登,投壶弈棋,烧烛夜归。此字可令张法亨刻之。

钤印:“秋壑图书”“赵氏子昂”“赵孟頫印”“天水郡图书印”“杨氏家藏”(内府一印,文讹莫辨)“御书之宝”“子孙永保”“项墨林鉴赏章”“神游心赏”“神奇”“寄敖”“子京”“槜里”“苕水轩”“墨林项季子章”“宫保世家”“项叔子”“子孙世昌”“珂雪斋”“封”“子孙永保”“订古正今”“项墨林父秘笈之印”“槜李项氏士家宝玩”“朗斋”“项墨林鉴赏法书”“天籁阁”“墨林外史”“西畴耕耦”“墨林子”“秋壑图书”。

宋黄文节公庭坚正书《法语》真迹,项元汴家藏神品珍秘,嘉靖四十五年得于吴门黄氏,原价一百金。

张丑评说:

右帖高尺许,长五丈,竟一纸也。质如冰茧,色泽如玉,目中罕睹云。前段字迹大可径寸,计七十六行。自元符以下每行廿(只)一字,作擘窠,大奇大奇。

现存书心纵二十四点七厘米,比“高尺许”矮了至少七八厘米,根据字的位置,推断上下都有所裁切。横向上,本幅由三纸连接而成,第一纸长二百五十一点四厘米,大字十三:“元符三年七月涪翁自戎州溯流”;第二纸三百六十九点三厘米,大字十九:“上青衣廿四日宿廖致平牛口庄养正置酒弄芳”;第三纸三百八十三厘米,大字十七:“阁荷衣未尽莲实可登投壶弈棋烧烛夜归”,小字九:“此字可令张法亨刻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黄庭坚行书青衣江题名卷》(墨迹本)

但张丑明确说“长五丈(约一千六百厘米),竟一纸也”,而现存的一千〇三点七厘米的题记部分已经两接,并非一纸,骑缝处有押印,印文难辨,割去《懒残和尚歌》尚可理解,题记为何被切开?存疑待考。

而“一纸”绝非张丑误记,因为还有郁逢庆、汪砢玉的佐证。郁逢庆《郁氏书画题跋记》:

宋黄文节公正书《法语》真迹。在纸上,其纸长三丈余,无接痕。

汪砢玉《珊瑚网》:

黄涪翁正书《法语》真迹。右鲁直所书法语,大如薝卜花,后年月字,至末每行一字,字几并头菡萏。在宋白楮上,楮高尺余,长二丈,绝无接缝,想公欲毕此纸,故大挥足之耶。

包括《懒残和尚歌》的长度,张丑记为五丈、郁逢庆记三丈余(约九百六十厘米)、汪砢玉记二丈(约六百四十厘米),差异很大,原因不明。

由于现存题记就已达到一千〇三点七厘米,所以只有张丑的记录是合理的,但关于“整纸无接缝”,三种著录是一致的。退一步讲,即使汪砢玉所记最短的六百四十厘米一纸,已属罕物。今日所见一纸最长者,是宋徽宗赵佶(一〇八二—一一三五)草书《千字文》卷一一二二(辽宁省博物馆藏),书心描金云龙笺,纵三十一点五厘米,长一千一百七十二点一厘米。按张丑的记录,黄庭坚此卷完整时比《千字文》还要长出三百余厘米。即使现在切开的三段长度,不但在黄庭坚传世其他作品中没有,在整个宋代文人书法中也非常罕见。

也有学者就尺幅、裁切、钤印等问题而怀疑《真迹日录》所记者非本卷。客观地讲,此卷现状基本符合著录中对纸质、钤印的描述,除了赵孟頫(一二五四—一三二二)的三方印章为伪,其余的,包括贾似道(一二一三—一二七五)、杨士奇(一三六六—一四四四)以及项元汴诸印,印形还是准确的,但印色确实不佳。解释这个问题,需要对整卷的墨色有一个观察。全卷显然在残破后修补、洗过,所以略显暗淡,已非“墨浓如漆”,“如漆”之字仅有两个:“元”“芳”,但从墨色叠层关系可以看出,二字上残存的黑亮之墨,并非原始书写的,而似后来钩摹不当所致。汪砢玉曾说“及余居莲滨,遂钩其‘莲登’二字以名草堂,又取‘弄芳阁’用颜小眺处” ,但这与“元”“芳”又不全符合,残墨之状况或许另有原委。但即使墨色变淡,书写者的行笔动作依然清晰可见,在这种熟纸上,他使用偏软的笔,笔锋不会低于十厘米,提着写,但以此工具来控制这样大的字还是有些困难——这是黄庭坚存世墨迹最大者——而需要在一笔不到位的地方再作复笔,补笔很明显。至于另外某些看起来形态有些“怪”的笔画,或许与摹刻者(张法亨?)有关。若将本卷摩崖上石,存在工匠为了凿刻而使墨迹发生改动的可能。故而,尽管与著录有些不合之处——事实上,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尽管书写中有一些难以完全解释的痕迹,但无可否认的是本卷不是临摹本,它代表了黄庭坚晚年的高超水平,“非常壮伟惊人”。“运笔圆劲苍老,结体紧密,纵横处从颜、柳上接羲、献,其得法于晋唐衣钵无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山谷擘窠书《梵志诗》后题名记 神品真迹

(本文源自《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法帖书系(第四辑)》《黄庭坚行书青衣江题名卷(墨迹本)》,作者姜鹏。本号编辑时有删减。)

【国博珍藏欣赏】

《黄庭坚行书青衣江题名卷》

(单字欣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