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理科状元、清华姚班大佬硕士研究生考试复试被

2022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已落下帷幕,457万考生人数创下中国考研历史记录。然而,考试就一定有人会被淘汰,2022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最终只有110万人被录取,也就是说有347万考生被淘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2年考研呈现2大特点,令人印象深刻,一是各专业门类录取分数线普遍上扬,分数线都上涨15分以上;二是大量高分考生和名校考生复试被刷,比如北京协和肿瘤学初试成绩390分的第1名,在复试中被331分的科研大佬淘汰。

网友对于初试高分考生在复试中被淘汰一事,并不觉得意外,唯一担心的是复试背后是否有猫腻,如果复试公平,一切都不是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教授曾表示,有一名考生用5年的时间报考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博士,最终上了复试线。但考虑到该考生确实不具备攻读该院博士学位的学术能力,不得已只好忍痛割爱,将该学生淘汰。

这一案例充分说明,考试能力和学术能力不能完全划等号,名校考生、初试高分考生被淘汰是很正常的事情。

2016年内蒙古高考理科状元唐博识,工作1年多后参加了2022年研究生招生考试,他在初试中考出了389分的好成绩,但却在复试中惨遭淘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博识当年高考时考出了718分的高分,本科就读的是清华姚班。“高考状元”、“姚班”,多重光环加身,但唐博识仍未能逃脱在考研复试中折戟沉沙的命运。

唐博识事件充分证明,硕士研究生考试竞争激烈,考试也很公平。同时也证明,不同的考试的选才目的不同,考试重点不同,选拔结果也就不同,高考状元在研究生考试中被淘汰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不同工作,对人的能力要求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而且许多能力,需要在基本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领悟形成一种综合的能力。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教给孩子和学生的只能是一些基本的能力。在此之后,学生应该结合自己的特点和体长,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域和方向,用己之长,而不是用己之短。

一位剑桥学霸毕业后回国找工作,被拒了十几次,他感慨道:“除了名校这个光环以外,我就没有任何东西,我只会念书。我希望我是一个有能力、有目标的人,但我啥也不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网红教师李永乐,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他在一档综艺节目中曾讲到一件生活小事,他家的空调每年夏天就要坏一次。

有一年,李永乐请空调师傅来家里帮他修空调,结果发现空调一点儿问题没有,仅仅是空调遥控器电池没电了。李永乐坦言:“我的劳动能力挺差的,很多生活常识都不太懂。这责任不全都在于我,这个责任主要在于父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位学神的故事表明,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孩子基本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掌握一些知识。

理查德·莱文(Richard Charles Levin)是享誉全球的教育家,曾在1993至2013年担任20年的耶鲁大学校长,他曾说过: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

在他看来,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们在大学毕业后才需要去学习和掌握的东西,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的教育,核心要义是教会孩子掌握基本的能力,并懂得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域和行业,而不是别人考研就跟风考研,别人学金融计算机就跟着报考热门专业。

一个高中数学都学着吃力的学生是学不好金融专业的,一个学不好物理的学生也很难学通计算机和软件编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如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政治家托马斯·莫尔说过的那样:“人生当中最艰难的,莫过于选择。

人生就是不断地做选择题,选专业,选大学,选入职的公司,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只有这样,才能学得快乐,活得开心,也才有更大可能性做出一番成绩。

欢迎留言评论,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关注读书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