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姚古镇(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黄姚古镇位于广西贺州昭平县东北部,距离贺州市区40公里,距桂林200公里。

黄姚古镇方圆3.6公里,属喀斯特地貌。发祥于宋朝年间,有着近1000年历史。自然景观有八大景二十四小景;保存有寺观庙祠20多座,亭台楼阁10多处,多为明清建筑。著名的景点有广西省工委旧址,古戏台,安乐寺等。

黄姚古镇2007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9年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4A景区。2020年11月,广西贺州黄姚古镇位列由大数据权威分析机构迈点研究院发布的4A级景区品牌500强榜单第2位。

总体布局

黄姚古镇东部姚江两岸是古镇的主要生活和公共娱乐区,姚江以西,兴宁河以北,小珠江以南地区是商业区。古镇由龙畔街、中兴街、商业街区三块自成防御体系的建筑群组成。这三处建筑群又通过桥梁、寨墙、门楼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风水布局

黄姚古镇周围酒壶、真武、鸡公、叠螺、隔江、天马、天堂、牛岩、关刀等九座山脉,从四周聚向古镇。三条小河姚江、小珠江、兴宁河交汇于古镇。黄姚古镇的居民主要来自中国东南地区,村镇的选址深受东南地区汉族风水文化的影响。黄姚古镇被群山环抱,被绿水绕行,具有东南风水理论所要求的全部要素。

布局特点

黄姚古镇同姓民居建筑多以祠堂为中心修建并向外辐射。黄姚古镇现有八大姓氏,九个宗祠,两个家祠,民居建筑多为同一姓氏围绕祠堂周围居住。

古镇居民多为明末清初因避战乱或经商等原因迁徒至黄姚的移民,迁至黄姚后多以经商为生,家境普遍富裕。因此在住宅的建筑考虑上,更多的是出于抵御战乱与盗贼抢掠财物的防御与安全需要,无论是单体还是整体的建筑布局都有着较强的防御功能。

建筑群的功能各有分区:龙畔街、中兴街主要是大户人家的生活区,安乐-金德-迎秀-连理-大然街是商业贸易区;姚江两岸的公共建筑是休闲娱乐区。

主要景点

广西省工委旧址:广西省工委旧址位于古镇宝珠观内。1944年冬,日本侵入广西,桂林沦陷(桂林是当时省工委所在地),广西省工委在钱兴的领导下迁至黄姚,以宝珠观做隐蔽地开展工作。当时随省工委疏散到黄姚的还有何香凝、欧阳予倩、千家驹、张锡昌等大批知名人士。为纪念这一段历史,广西省人民政府把宝珠观定为广西省工委旧址,并于1990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源,侵删

古戏台:古戏台位于姚江边,宝珠观东侧。始建于明朝嘉靖三年,也就是1524年的黄姚古戏台。它属单檐歇山木石砖瓦结构,整座戏台平面呈“凸”字形,是一座八柱式,带后台、厢台、边栏的亭阁式戏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源,侵删

鲤鱼街:鲤鱼街位于古镇东面的鲤鱼街路中。古时候,工匠们在铺砌石板街时,遇到了一块突起的天然岩石,于是他们将这块石稍加修饰,凿成了这条长约2尺的鲤鱼,称之为“盘道石鱼”。这条街也叫“鲤鱼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仙人古井:仙人古井距离源头鸡公山约两三公里,占地约50平方米,有1米多深,分为五口。古镇上的人把这井的水称为神仙水。第一口井是专供居民饮用的,第二口井是洗菜用的,第三、第四、第五口井是洗衣服、洗农具用的。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为“取水节”,那天的中午十二点钟以前,镇上的群众都来这里上香取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源,侵删

安乐寺:安乐寺在黄姚安乐街。明朝万历26年(1573年),土人为排斥到这里谋生的汉人,经常出来抢掠钱财,于是他们以鸟羽檄(急文)呈上,请知事和府台知府派官来治理,当时知府派千户李道清率官兵讨平了土民之乱。为了感激平定叛乱之有功官兵,黄姚民众集资建了这个寺,起名“安乐寺”,立寺公神像(李道清)永远纪念。当时是清朝初年(1644年),至今已有360多年历史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源,侵删

钱兴烈士像:钱兴烈士塑像矗立在黄姚镇宝珠观中共广西省工委纪念馆前的小广场上,塑像高3米,玻璃钢塑造。塑像基座高2.6米,宽1.5米,台基边长1.1米,台下阶梯三级总高0.5米,为花岗岩结构。这一尊塑像是为了纪念中共广西省第一任工委书记钱兴于1986年兴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源,侵删

守望楼:守望楼在龙畔仙山祠下。这座城楼是黄姚古镇的一个关键城楼,这城楼的作用就是守关、辽望。每逢初一、十五,都有人到此处来上香,祈求平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源,侵删

司马第:司马第位于龙畔街52—53号。这里的“司马”不是姓氏,而是官职。“司马”有几种解释:一是兵部尚书的别称;二是府州通判的别称;三是同知的俗称。据史料记载,这户人家姓莫,明朝时当的“司马”官,即是府州通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源,侵删

龙爪榕:龙爪榕,常绿乔木,有气根,因其气根形似龙爪而得名,已有500多年树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源,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