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参加以工作坊形式的培训学习,我是带着很多问题来的。与经历不同的教育人一起带着任务学习,通过理论指导、外出实践、小组研讨、学校示范等,不断激发自主思考。”日前,重庆市云阳县清水土家族乡云龙小学教师吴时华参加重庆市教科院组织的劳动教育专兼职队伍培训时表示,工作坊研修的方式感觉与以前不太一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针对目前教师短缺、专业指导能力不均衡等问题,重庆市以教师工作坊研修的培训方式助推劳动教育专兼职队伍建设,促进劳动教育落细落实落地。

此次研修培训集中了重庆市41个区(县)的小学、中学、教研机构、劳动教育基地、职业院校的100名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是重庆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大练兵”,旨在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兼职劳动教育教师队伍。

任务驱动,贯通培训目标与学校需求

“学校18个班共800余名学生,目前仅有一名劳动教育专职教师,部分班级的劳动教育课由其他科任老师兼任。”重庆市云阳县盛堡初级中学校长熊维建曾面临这样的难题。

熊维建遇到的问题并不是个例。研修培训开班前,重庆市教科院在调研中发现,学校面临开设劳动教育教学资源不足的难题,教师亟须提高课程开发、课题研究等方面的专业能力。

“这次培训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工作坊式研修的模式,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我们将100名教师分成10个工作坊,让他们经历项目任务规划、交流推进、小组研讨、成果发布等环节,培训过程即共研、共商、共进的过程。”重庆市沙坪坝区劳动教育教研员俞丽萍介绍,这种研修方式可以有效提高非专业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效果。

据了解,每个工作坊需要完成驱动任务——设计一个区域(学校/班级/基地)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同时每个工作坊从不同角度去剖析学习方式、体验课程设计等,并贯穿研修培训的始终。

“任务驱动以始为终,推动着整个培训的全程。培训结束后,学员即带着一个成熟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回到工作单位,这就把学员自身的疑问、培训课程目标与单位的需求贯通了。”俞丽萍说。

知行合一,在交流与体验中拓宽眼界

此次研修10个工作坊的学员均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岗位,便于每个工作坊成员兼顾区域与学校、整体与个体,从不同视角开展交流和合作探究学习。

比如第八工作坊的学员,有的来自城区学校,有的来自乡镇小学,有的来自市教委教研室,他们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有人参与设计标识,有人编辑简报,有人负责拍照,大家共同努力,形成了一个发展的共同体。

“学员通过小组合作互动学习以及个性化学习分享各自经验,在交流中促进自己主动思考。”来自大足区石马镇中心小学的李娟说。李娟是第八工作坊坊主,她带动学员分享各自学校的经典案例,帮助优化劳动教育的方案和课程设置,在观点的碰撞与思想的激荡中,学员厘清了自己开展工作的思路,也找到了劳动教育落地的抓手。

工作坊研修的推动,不仅有不同维度的对话交流,还有深入实地的实践体验。

你知道一粒米的前世今生吗?“蔡家草把龙”是如何诞生的?堆肥要经历哪些过程?研修期间,学员走进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分组探索不同主题的农耕文化。

学员还走访了重庆市荣昌区亲身体验和实地观摩,并与沙坪坝区、两江新区劳动教育管理者及教师面对面交流对话。

在荣昌区,学员参加了劳动教育实践经验交流研讨会,与行政管理者、校长、教师共聚一堂,畅所欲言。学员还走进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安陶基地,了解陶艺的历史、制作的过程,并动手体验。在与两江新区的交流中,学员通过情景剧、主题演讲、现场问答等形式,分享了对劳动教育落地的思考。

“最好的学习方式是亲身经历。与重庆三个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对话,我们切身感受了‘一区一特’‘一校一品’,实地观摩体验了每个地区和学校因地制宜的多样化发展之路,受益匪浅。”渝北区空港新城小学校教师刘海霞说。

活学活用,成果发布汇聚“饕餮大餐”

研修期间,不同工作坊带着不同问题进行为期一周的研究,最后汇聚成一场劳动教育研究的“饕餮大餐”。

第七工作坊负责研究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他们共规划了20多个系列主题、40多个劳动任务,把劳动教育开展全过程进行细化。第三工作坊研究的是一个项目式劳动教育活动方案。学员采取校外研学资源与课内多学科紧密融合的形式,并拿出可执行性方案。第八工作坊的研究主题是对本次研修培训方法的剖析,从学习课程设置、学习过程组织、学习方式创新、学员主动参与等多个维度对研修培训进行了观察。

“研究研修培训过程本身,第一次领到这种研究任务,刚开始有些惊奇和不解,研究完成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设计者的初衷是希望我们既关注培训内容,同时也关注研究和培训的方法,关注思维生成的过程,由此及彼,我们的收获已超过劳动教育培训本身的内容。”李娟说。

此外,重庆市教委还引入全国知名专家、高校专业研究者及全国劳动教育实验区的资源,通过在工作坊中的互动、融汇、生成,最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并打造了一支劳动教育师资核心团队。

(作者单位系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师报》2022年04月20日第13版

作者:张 帝 孙 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