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间

一些不法分子

假借“疫情”之名行骗

下面是几种新型诈骗套路

如果大家遇到了

可千万别上当!

冒充防疫工作人员

诈骗者冒充防疫中心工作人员,以受害者是“密切接触者”为由,向受害者发送钓鱼链接短信,诱导受害者点击链接填写个人信息。

他们还会询问受害者最近接触过的相关人员姓名和电话号码,索要身份证号码等相关信息,然后再对其他人进行骚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疫情期间,市民群众要警惕不法分子冒充“权威部门机构”,将钓鱼短信包装成各类防疫提示,或谎称疫情防控工作人员,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

开展核酸检测不会要求你填写银行卡,手机验证码等敏感信息,无论骗子冒用任何机关的名义,骗局的最后一步一定是诱导填写银行卡号、密码、手机验证码,甚至直接转账。

广大市民一定要提高警惕,不点击可疑链接,不轻易透露个人信息、银行卡信息、验证码等,切勿上当。

冒充出售物资人员

不法分子利用大家居家买菜难、对生活物资急需的心理,在社交软件、购物平台、网站论坛等渠道发布出售或代购生活物资的信息,等待被害人主动咨询。

骗子诱导受害者在社交软件上扫码或点击链接进行支付,但却迟迟不发货,甚至还会编造收取运费、收取定金优先发货等理由,诱骗被害人继续转账汇款。在成功骗取钱财后迅速将被害人拉黑、删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购买蔬菜等生活物资,尽量通过正规买菜平台购买。

2、尽可能仔细甄别网络卖家留下的联系方式及相关信息。

3、不点击来路不明的链接,不要将自己的银行账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泄露给陌生人。

谎称快递阳性

不法分子假冒快递公司,打电话称快递检测呈阳性,需要进行销毁,同时可以进行理赔。进而引导对方下载软件填写银行卡号,验证码以及支付密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购商品有任何问题一定要通过官方App或网站进行联系,涉及身份证号、银行卡号、验证码和密码等信息,一定要谨慎。

也可以拨打各个快递公司的官方服务电话咨询,千万不要听信所谓的“客服”人员,随意添加他们微信、QQ,听从他们进行转账、汇款扫码支付,以防被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法条链接

不法分子通过网络诈骗获取钱财,涉嫌诈骗罪。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明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的规定,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实施诈骗,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二年内多次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未经处理,诈骗数额累计计算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定罪处罚。

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诈骗数额接近“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具有加重情节之一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防疫不易勿松懈

防骗不息记心间

大家在居家防疫的同时

也要提高警惕

看好自己和家人的钱袋子喔!

来源:公安部网安局、苏州普法